
盡管樂觀微笑,但病魔依舊無情地奪去了于娟的生命。

于娟的遺作。
5月23日,復旦大學校園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圖書首發式,該校患癌女教師于娟的遺作《此生未完成》正式與讀者見面。
從今年年初開始,一條關于“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的帖子在新浪微博上廣為流傳,帖子的主人就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女講師于娟。當時正在接受化療的她在微博中不斷呼吁“買車買房換不來健康”、“任何的加班都是浮云”,這些話讓她“意外”成名,也觸動了許多都市白領的神經。
4月19日凌晨,于娟帶著遺憾走完了她33歲的短暫人生,出版社當值的兩位編輯用短短30天的時間,流著淚校完了她十三四萬字的書稿——《此生未完成》。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誠然,《此生未完成》并不是驚世巨作,但它卻讓眾多白領開始了對生活方式的集體反思。
震驚:
劇烈腰痛竟是癌癥前兆
回顧于娟被確診患乳腺癌的過程,可以說,于娟幾乎犯了所有現代人忽視自己健康的通病。
2009年10月的一個晚上,于娟像往常一樣給學生上完課,騎著自行車去超市買牛奶,路上一個小小的避讓,讓于娟感到一股“挫骨傷筋的痛從腰間傳來”。但于娟卻認為:“我怎么可能扭傷腰呢?”于是仍然硬撐著去超市。只是第二天,她竟然腰疼得起不了床,“動一動都是豆大的汗往下掉”。
那時候的于娟萬萬沒有想到,這劇烈的腰痛,事實上是癌細胞已經骨轉移的征兆。為了不耽誤自己“寫書稿寫文章申請課題,每天晚上在辦公室泡到10點鐘”,于娟開始跑小醫院看病,她接二連三被誤診為腰肌勞損。
2009年12月27日,幾乎痛到全身一動也不能動的于娟被救護車送進醫院急救室,幾番周折,在2010年元旦,她被確診患乳腺癌癌癥四期,也就是最晚期。當時,距離她留學回國參加工作只有3個月,她的兒子土豆只有14個月大。
承諾:
要為這世界留下些什么
“可人活著總要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這個不是爭強好勝。”在病中,于娟還有所牽掛的,是生病之前在山東老家已經鋪好基礎的那片能源林。
在彌留之際,于娟對媽媽說,“我能留下的是這片林子,如果我去了,把我的骨灰帶回山東,在那片我曾經試圖搞能源林的山坡地里隨便找個地方埋了,土豆每年生日的時候,帶他去看看我。將來土豆看到這片能源林,他會知道,其實媽媽還是可以的。”
“金錢如糞土,我是化糞池”,于娟曾如此調侃自己。為了盡可能延續生命,丈夫為她賣掉了僅有的60平方米房子,父母也賣掉了在山東老家的房子。在生前最后的日子里,于娟與丈夫、公婆以及丈夫的姐姐租住在同一屋檐下。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父母、公婆和丈夫都無所畏懼,每天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了在家為于娟注射增白針,丈夫原來只會拿粉筆和試管的手也學會了拿注射器,甚至比小護士做得更好。公公發現一個可以提高紅細胞的方子“五紅湯”,于娟的爸爸就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煎湯,坐第一班公交車送到醫院或者于娟家里給她當水喝。
但這依舊無法挽回于娟的生命。4月19日凌晨,于娟辭世。按照她的遺愿,骨灰將送回山東老家,安葬在她生前曾經為之奔走、病中念念不忘的公益能源林。她生前所寫的70余篇抗癌日記成了眾多網友永恒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