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機應急預案應更多元
中海油海上漏油事故尚未平息之際,中海油惠州煉油廠再次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為石油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
實際上,在7月7日,中海油召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而在6月30日,安全生產月剛剛過去。去年的7月24日1時45分,惠州煉油分公司焦化原料216-T-02罐發生著火事故。
記者走訪發現,兩次發生中海油惠州煉油廠安全生產事故中,均引發附近村莊恐慌,村民紛紛外逃。相關部門針對附近群眾沒有相關應急預案。
公共安全專家表示,中海油惠州煉油廠火災并非一個單獨的現象。近年來各地頻繁發生的公共安全危機事件,實際上是各級政府工作沒有做足做全的表現。
火災,發生在安全生產會議后
據公開資料,中海油惠州屬于1200萬噸煉油項目,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惠州工程建設項目組副總經理趙巖向媒體介紹,惠州煉油項目不僅其單套煉油能力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該項目還引進了國內外11套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環保處理技術,“在工藝技術、建造水平和環保標準上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但國際一流水平仍難掩突發的安全事故。
昨日,走進大亞灣石化區,“安全生產”的標語隨處可見。火災發生的11天前,全國安產月活動結束;而4天前,中海油召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助理、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袁光宇要求各單位“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安全意識,完善管理體系。”
2010年7月24日1時45分,惠州煉油分公司焦化原料216-T-02罐發生著火事故,起火處位于煉油下游工藝的3個焦化原料罐中的第2個罐。
然而,深層事故原因至今未向社會公布,時隔一年“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有石油專家認為,盡管安監和主管部門對石油企業安全生產的要求不斷提高,但石油企業安全防范對象多,技術要求高,生產環境也具有易燃易爆、高溫高壓等特點,任何一項設備隱患、制度缺陷、程序遺漏、工作疏忽或個人違章行為,都可能引發較大事故,對企業自身和周邊環境帶來極大影響,“從目前頻發的事故來看,中國石油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顯然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