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辦方原形畢露:“掛名忽悠”“評獎違規”“身份存疑”“高額收費”
不少網民認為,李承鵬與倪萍的論戰歸根到底暴露的是當前評獎活動的亂象。網民“美瞳洋子”說:“也許包括倪萍在內的獲獎者不用交錢,但那些參會人員就說不準了,評獎的主辦方哪兒會做賠本買賣?這里面肯定有貓膩!”
“共和國脊梁”評獎主辦方之一的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秘書長李和平承認:“‘中愛聯’早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兩次作為主辦方之一參與過‘共和國脊梁’的評獎活動。但今年的評獎,我會沒有參與評審、沒有參加頒獎典禮、更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記者問:“那為何貴單位還在活動主辦方之列?”李和平含糊回答:“只是掛名,因為另一主辦方《影響力人物》雜志社總編輯劉學文經我會某常務理事牽線,邀請我會擔任名義主辦方。”
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和《影響力人物》雜志社也是本次評獎活動的主辦方。據記者了解,“中經報協”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的全國性社團。而按照有關規定,在社團舉辦評獎活動前,應征得上級主管單位批準。
針對網民“評獎違規”的質疑,“中經報協”秘書長王兆平予以否認。他對這次評獎活動是否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不置可否,但并不認為違規。“因為目前沒有規章明確約束媒體舉辦評獎活動,本次活動的具體工作恰恰由我會的會員單位《影響力人物》雜志社操作,并非由我會(社團)主辦,我們既沒參與評審,也沒收取任何費用,只是掛名。”
然而,記者獲得的《“中經報協”批復函(2011年4月21日)》明確顯示,“中經報協”同意作為本次評獎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而且批復函蓋有公章。
更令人蹊蹺的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作為本次評獎活動主辦方之一的《影響力人物》雜志“身份”存疑。記者在新聞出版總署官方網站的“新聞機構在線查詢服務系統”上搜索發現,該雜志并未登記注冊。新聞出版總署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在系統中無法查詢的媒體屬非法媒體 “《影響力人物》雜志社總編輯”劉學文向記者解釋說,該雜志是廣東省《亞太經濟時報》社下屬的周刊,“不賣錢、不發行、只贈送”。
然而,該雜志對外網站“yxl.dooland.com”宣稱“《影響力人物》是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一本大型全彩高檔人物月刊”,而且雜志封底明確有“定價36元”的價格標識。
記者隨后致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姜昆核實時獲悉,不僅該會沒有下轄該刊物,而且姜昆就在不久前接到過“共和國脊梁”組委會的電話邀選,但被姜拒絕。
面對大量事實,“《影響力人物》雜志社總編輯”劉學文不得不向記者透露本次評獎的經過:“這次評獎共有書畫展、‘共和國脊梁’征文、‘共和國脊梁’評獎和西柏坡采風四項內容,其中擔任‘共和國脊梁’評獎的評委共有7人,都不是權威專家。評獎標準都是這7人自定的。評獎初期先選定20位名人進入大名單,根據誰能參加頒獎典禮確定最終的‘10大共和國脊梁’。”
針對網民質疑的“亂收費”問題,劉學文承認,這次評獎雖未對獲獎者收費,但所邀請的全國各地100多名參會者,每人需繳納3800元“參會費”供食宿費用。
面對記者“這次評獎能賺多少錢”的問題,劉學文以“活動未結束、財務尚未結算”為由拒絕回答,但他話鋒一轉道:“這次活動,不少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的名家還免費向我們贈送了大量字畫,我們更大的目的是下一步對藝術家捐贈的書畫進行慈善拍賣。”
【延伸閱讀】民間評獎唯“利”是圖 監管缺失亂象重重
當聽說這次評獎內幕后,倪萍心有余悸:“我曾獲過無數獎項,從沒懷疑過獎項的真假,更無從核實。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我肯定不會參加。但這次事件給了我一個巨大的警醒,今后這類活動我得留個心眼兒,弄清組織者是誰、頒發者是誰、調查過程怎樣后再確定是否參加。如果有組織者利用文化界人士出名甚至斂財,利用人們的善良玷污公益和慈善的招牌,我絕不容許。”
對于《影響力人物》雜志“身份”存疑,王兆平秘書長坦陳:“‘中經報協’對下轄會員單位的資質審核有漏洞,需要吸取教訓。以后不再搞這類評獎活動。”
事實上,當前的各類評獎活動可以用“亂象重重,真假難辨”來形容。
亂象之一:浮夸風蔓延。在當前的各類評獎中,以“中華”“中國”“世紀”命名的比比皆是、泛濫成災。網民評價,“共和國脊梁”被炒得沸沸揚揚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太敢捅詞兒”。
亂象之二:拉大旗作虎皮,難辨虛實。在大部分評獎活動中,主辦方或多或少都會包括“中國XX(行業)協會”等“大牌”單位,參與者難辨真偽。北京海淀警方今年破獲的一起以“長壽之星”評選為名、半年內詐騙老年人超百萬元的案件中,犯罪團伙正是打著“中國老年基金會”名義獲取信
亂象之三:名人效應,請君入甕。在很多評獎活動中,從頒獎禮的主持人、代言人再到參與者,經常可見某某明星、某某名人的名字。“如果沒這么多名人,誰會去領這個獎?”網民“Biggun”這樣評論。
亂象之四:收錢發獎。網民“優活2011”爆料,某協會評選的“誠信企業”獎,要求每家繳納4萬-20萬元,網民直呼“傷不起”。“海石激浪”說,不知是誰給這些草臺班子的資格和權威,“背后是骯臟的經濟利益”。還有網民質疑:“難道舉辦個評獎活動就不需要備個案?拼湊幾個人就能這么容易辦成這一本萬利的事兒?”
“近年來日益泛濫的‘花錢買獎’事件暴露出民間評獎活動監管的缺失。”社會學家周孝正等專家指出,評獎活動泛濫的后果,就是公眾對各種獎項的衡量標準發生偏差,“這個獎值多少錢”既導致公眾失去榮譽感和認同感,更會導致社會誠信的缺失。對此,王兆平秘書長希望有關方面盡快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指導文件,以利于社會團體的良性發展。
據記者了解,針對網民熱議的“共和國脊梁”評獎一事,主管社會團體的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并對涉事單位負責人進行談話。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