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泔水的人把剩飯菜倒進機動三輪車上的大桶里。資料圖片
泔水成了“香餑餑” 一些餐廳每年開價3000元
18日早晨,清泉路附近的不少飯店餐館還都未開張營業,當談到餐館剩菜剩飯如何處理時,一位老板告訴記者每天晚上打烊時都會有人來收取。“我們只要把剩菜剩飯裝在一個大桶里就行,他們負責清理。”該老板介紹,“泔水免費送給他們,并不收取任何費用,我們也省去了倒垃圾的麻煩。”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附近多家餐館酒店,發現大多餐館都有固定的泔水“收集者”,其中一家蓋飯店老板透露收泔水的人一天來兩次,早晚各一次,附近很多飯館的剩飯剩飯都給他。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酒店、餐館大都把剩菜剩飯免費送給泔水收集者,同樣會產生大量泔水的食堂餐廳情況又如何?
記者來到煙臺市區某高校,盡管正值暑假期間,但學校餐廳的人流依然不少。在該校一處餐廳門口的大桶里,盛有不少剩飯菜。
記者以親戚養豬需要剩飯菜為由,找到該餐廳的一位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說:“目前餐廳已有合作伙伴,不再需要泔水收集人。”并聲稱如果想合作,必須每年支付相應的費用,“具體價格由老板來定,這么大量的剩飯菜肯定不能當垃圾來處理。”
在另一所高校,據餐廳負責清潔衛生的工作人員介紹,餐廳成桶的剩飯菜每天都會有人專門拉走喂豬,“不過拉泔水的人每年都得給餐廳交3000元錢才行,盡管這樣,想拉泔水的人還是很多。” 詳細》
從文莊西站下車沿著104國道往南走一小段距離,就到了市民所說的養豬場。從道路西側往下看,整個養豬區盡收眼底,堆積如山的垃圾、低矮破陋的豬圈、每家養豬戶至少一口落地大鍋,還有那從煙筒冒出的股股黑煙。
從公路旁一個缺口處沿著斜坡走下去,還沒看到豬圈,臭味已經襲來。公路斜坡、不少房屋旁都是成堆的垃圾,水溝里的黑水也冒著泡,爛掉的蔬菜沉積在淤泥里,各種氣味混在一起……而養豬場就坐落在這樣的環境里。
沿著一條道路往里走,兩側就是低矮逼仄的豬圈。路邊停放著一輛破舊小三輪車,車斗和輪胎上沾滿了油污,車斗里并排放著兩個油桶般大小的塑料桶,桶壁上沾滿了各種污物。
在垃圾遍地的角落里用磚石壘起的落地大鍋前,一位年齡較大的養豬戶正在煮一鍋滿是油污的殘羹剩飯。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