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桶骯臟的泔水,流向了濟南周邊的農村。在那里,這些泔水被煮后用來喂豬,而這些“泔水豬”則由一些專業戶進行收購……流水線似的運作流程令人吃驚。而據記者調查,濟南一天300多噸這樣的泔水大多被運走喂了豬。
泔水喂豬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網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某地出現泔水喂豬的情況。在記者明察暗訪曝光后,政府部門就聯合行動一下,泔水喂豬問題就暫緩一下,但風聲一過,它就又生龍活虎了,且來勢越發兇猛。
泔水問題的管理,涉及經信委、城管局、公安局、畜牧局、質監局等多個部門。按理,這些職能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監管鏈,共同為百姓的餐桌負責。但實際上,誰也說不清這條監管鏈的“空隙”有多大。在白天,就有養豬戶堂而皇之地去餐館收泔水,問其做什么用?“養豬”,回答得毫不避諱。而一些養豬場就設在國道上,從道路上往外看,泔水喂豬的場景一目了然……如此種種,不禁要問,是誰給了他們這么大的膽?解決問題強調“齊抓共管”,但為什么多頭管理導卻導致“龍多不治水”?詳細》
“管”比“建”難
餐廚垃圾利用得好,則會變廢為寶,成為很好的資源。通過先進的處理工藝將餐廚垃圾油脂進行分離,可作工業油脂使用;對餐廚垃圾中的固體部分進行高溫消毒與菌種發酵,可作為肥料利用;餐廚垃圾液態中的有機物質降解以后產生的沼氣,可當做能源使用。
孫志勇說,應該采取措施把餐廚垃圾無序流動變為有效管理和集中處理、利用,這一過程的阻力主要來自各家餐館。私人上門回收,規模大一些的餐飲店每年收入幾千至幾萬元錢,還免除了餐館倒垃圾的人力。而如果要統一回收處理,餐館就要付一定的餐廚垃圾處理費,必然打破在餐飲業主和回收人之間業已存在的利益關系。盡管所有餐廚業主對建設處理廠集中處理餐廚垃圾表示支持,但對回收費用由收入轉為支出并不愿接受。
據了解,目前哈市首個餐廚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哈爾濱商業大學的孫穎老師說,建餐廚垃圾處理廠只是第一步,之后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要讓餐飲業主自覺地抵制私人回收,樂于將泔水交由統一處理,這一點非常重要,光靠嚴管嚴罰是不夠的,還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餐館進行宣傳引導,并對回收過程給予必要的資金補貼和支持。
來源:新華社會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