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觀察
“大城市夢”與“大城市病”
李 慧
一個唐家嶺消失了,新的唐家嶺又出現了。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拆遷的腳步在加快,“城中村”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然而,“村”可以很快拆除,“人”卻不會很快消失。目前,僅北京昌平地區“蟻族”就有15萬人以上,他們頻繁地在各個“城中村”中流動。一項統計顯示,全國“蟻族”人數已超過100萬。“蟻族”不僅會存在,而且會“堅強”地存在。
最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智聯招聘”通過對全國19163名2011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2011年應屆畢業生十大期望就業城市中,北京以26.1%的比例遙遙領先:一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拼命擠進大城市;另一邊大城市已不堪重負,城市生活有太多艱辛與無奈——狹小擁擠的居住空間、無序雜亂的城中村鎮、擁堵不堪的公共交通。
“蟻族”現象,不只是住房問題與就業問題,更拆射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諸多矛盾。不少“蟻族”在回答原因時都會說到“機會”二字,寧在大城市“喝湯”,也不去小地方“吃肉”,這說明什么?一直以來,國家提倡高校畢業生去基層就業,去西部就業,但實際效果并不盡人意。除了基礎設施等硬件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缺乏讓大學生長期留在基層的體制機制——激勵機制不健全,崗位進升空間有限,職稱評定缺乏相關的配套政策。
而更為重要的是,城市與農村、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距仍在繼續拉大。2010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達3.23倍,如果加上各種福利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務,差距達到6倍。2009年,中國東部地區的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萬余元。差距還表現在一線與二三線城市之間——2010年,銀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3元,宜昌14282元;而與此同時,廣東達到23897.8元,北京市更是達到29073元。
盡管現在的“蟻族”收入微薄,但追求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無疑是他們的理想。這也提醒我們,在城市化過程中,應加速小城鎮建設步伐,著力縮小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差距,促進二、三線城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為更多大學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和生活環境。那時,也許無需號召,“蟻族”就會選擇離開大城市,才能從根本上讓大學畢業生愿意在基層創業、就業,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畢業生的有效分流。
所以,這就需要政府著力縮小城鄉差距。除了要加大財政的轉移支付,各區域、各城市更要找準定位,科學有序地推進產業轉移。一方面優化大城市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通過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促進中小城快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蟻族”現象也引發了更多思考:盡管大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擴張速度不斷加快,但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也引發了種種“大城市病”——擁堵的交通,拆不完的城中村……一個城市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包容性發展?城市的擴張如何讓更多中低收入者獲益?如何探索新形勢下高校招生、專業設置、留地戶口的改革問題?如何讓保障性住房政策惠及這些“夾心層”?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讓“蟻族”切實享受到城市發展的成果?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一一破解。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