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太原市的李婧暑假在家沒待幾天就匆匆趕回了北京的大學,想與男朋友共度“中國情人節”。
“我親自給他畫了張畫兒,作為送給他的神秘禮物。”學美術的李婧說,“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啊,我和男朋友剛認識不到一年,很想和他一同過這個節日”。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它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源于牛郎織女之間那段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而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七夕節也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得小時候,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奶奶就會給我們講牛郎織女的傳說,她說站在葡萄架下面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纏綿情話。”在太原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郝東亮說,那時侯覺得葡萄架子真神奇就象天線似的,雖然試過很多次,都不太好用。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不知從何時起,葡萄架下聽悄悄話、尋找被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星、少女們擺上時令瓜果祈求仙女賦予她們心靈手巧、婦女在七夕晚上進行各種乞巧活動等民間習俗都已不見蹤影。
現代的七夕節華麗轉身為“中國情人節”后,中國各大城市的商場紛紛搞起打折促銷活動。鮮花、巧克力、大餐、電影等慶祝方式也營造出西式情人節的濃情蜜意。
“我對‘中國情人節’這個稱號不怎么認同,也從來不過這節日。”郝東亮說,“這里有太多商業炒作的痕跡,是商家的推波助瀾才讓這個節日紅火起來。”
他說,七夕之所以打動我們,與牛郎織女間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愛情觀分不開,就象北宋秦觀所說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這一點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精神內涵。
隨著七夕節的到來,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不應被當成又一個“情人節”來過。有網友認為牛郎和織女是夫妻,七夕鵲橋相會表達的是一種夫妻間白頭偕老的忠貞,和情人節要表達的根本就是兩種情感;有的則說這個節日淪為“中國情人節”后沒有了“中國味”,成了商家促銷的一種手段,而我們更應該注重它所傳達的精神意義和傳統文化。
有婚俗專家認為,如果按節日的本意,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應為“元宵節”,而并非“七夕”。
據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慶行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于淼介紹,在傳統神話中,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貌美聰慧、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因此“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是個更傾向于女子過的節日,本意其實與愛情并無關聯。
于淼認為,真正的中國情人節應該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共品元宵等等。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喬正安告訴記者,雖然牛郎織女的傳說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作為文化資源,相關部門應該具體研究一下應該怎樣更好地保護、發展和弘揚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不能讓節日的“中國味”越來越淡,變成一個貼著愛情標簽的節日符號。
然而,也有專家就此提出不同的觀點。從事民俗學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建中說,現在七夕節在中國得到了廣大青年的認同,把它當情人節來過,那就是中國的情人節,這是文化事實。
成建中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日本身也在發展,它的內涵、外延都在發生變化。由于中國一直是儒家文化,沒有情人節,而西方節日主題鮮明、概念明確,現代人們需要這樣的節日來表達情感,這和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并行不悖的。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