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一些外來務工子女性格內向,他們的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這些孩子性格敏感、普通話不流利。在父母眼中,他們“成績不夠優異”,“寧愿待在辦學條件較弱的打工子弟學校。”
“無論是無法進入公辦學校,還是融不進城市的氛圍。無論是哪種原因,打工子弟學校都為九年制義務教育作出了貢獻,無緣無故被關停,我實在不理解。”一位打工子弟學校校長頗為無奈。
讓外來務工子女感受城市溫暖
城市之大,難道真的找不到更多的課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益如何保障?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廉思認為,打工子弟學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政策有‘禁’的一面,就應該有‘疏’的一面。由于資源配置的問題,可能公立學校無法接納那么多外來務工子女,但是,打工子弟學校條件又有限。政府應該從衛生、教室環境、師資等方面給予幫助,讓那些跟隨父母來到北京的孩子體會到更多城市的溫暖,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太元則表示,打工子弟受教育問題應盡快就地解決。因為,不就地解決就意味著增加“留守兒童”。
既然有了同城待遇,為什么還有打工子弟學校的存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政府投入足夠,這些學校就不應該存在。”
熊丙奇認為,打工子弟學校大多校舍條件簡陋,衛生條件、師資條件都相對較差。按照政府依法辦學的標準,政府有權力對不達標的學校進行取締。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義務教育階段投入不足,公辦學校又不能完全容納這些孩子,因此,這些學校只能“糾結地存在”。
“關鍵問題還是增加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經費。如果政府能保障這些孩子全都進入條件較好的公辦學校,相信關停打工子弟學校將不會再有人反對。”熊丙奇最后說。
截稿時,記者從新華網獲悉,北京市教委16日表示,將要求相關區縣全力做好所有孩子的就學方案,把保證每個孩子有學上作為工作底線,確保愿意在京上學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