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被“潛規則”蒙在鼓里
地方食品監管部門常提醒消費者,可以通過查看生產日期是否“模糊不清”,印刷日期周圍是否“留有墨跡且色澤發烏發暗”等方法來維權。一些業內人士坦言,這些辨識技巧,如今已隨著涂改手段“升級換代”而基本失靈。
余湘懷等人說,過期食品改頭換面再上市,危害很大,原本控制在安全范圍內的細菌群,通過繁殖可能出現“幾何級”放大。而原本不應存在的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健康殺手”,也會乘虛而入。
“對于涂改食品保質期問題,從大企業到小商販,很多人心知肚明?!北本┮晃恢称钒b機械制造商透露,目前,比較有效的反制措施,是使用激光打碼機,它把生產日期等信息用激光“燒”在包裝上。
但對于“激光機”,食品業界不少廠家敬而遠之。記者發現,主要原因是嫌成本高,價格是使用油墨設備的2倍左右。同時生產效率低于“油墨機”,會影響企業產能。
為此,食品行業一些大公司對涂改日期采取“內控風險”態度:在生產日期等噴碼信息中加入特殊代碼,一個代碼只對應一個批次產品。這樣,產品日期遭涂改而出現質量糾紛時,企業就會舉證尋求免責。但企業求得“獨善其身”后,消費者卻依然被蒙在鼓里,成為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