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吃燕窩的人比筑窩的燕子還多,能不造假?!”——“問題血燕”再追蹤
新華社“中國網事”欄目8月15日播發稿件《“洋相”辟謠為哪般?——“問題血燕”遭曝光引來所謂“馬來西亞官方新聞發布會”事件調查》,披露了馬來西亞政府高官被冒充,有人導演官方新聞發布會挽救燕窩市場一事,在國內和東南亞國家引起了極大震動,“問題血燕”和“山寨新聞發布會”成網絡熱詞。
連日來,網民進一步曝料:血燕不僅普遍造假,而且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也充滿疑點。
不良商家憑空炮制出了一個龐大的“血燕產業”
關于血燕來歷,中國古代醫書和一些散文筆記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金絲燕吐血筑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巖洞中的礦物質滲透到燕窩,但一直以來缺少科學的求證和根據,即使在引燕業十分發達的馬來西亞,對此也莫衷一是。
在杭州擁有燕窩公司的一名馬來西亞古晉城華人介紹,真正的血燕產量非常低,而且采摘極為困難,根本形成不了市場,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人都難得一見。“我有過統計,中國市場上血燕的年消耗量目前達到了兩三百噸,試問天然血燕就算有,產量也是少之又之少,哪有那么多貨?”
“吃燕窩的人比筑窩的燕子還多,能不造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馬來西亞燕窩經銷商說。
據了解,胡慶余堂國藥號2008年起就停止銷售血燕。胡慶余堂國藥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鐵接受“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表示,胡慶余堂國藥號的藥品銷售的原則是,顧客提出的任何問題,我們都必須能夠做出回答。但對于血燕這個產品,我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比如燕窩為什么會產生出這種血紅的顏色,它的內在物質到底是什么,血燕到底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我們都得不到明確的答案,也沒有能力去辯別真偽,所以我們不敢銷售這個產品。”孫鐵說。
但嗅覺靈敏的商家竟然依靠這個傳說和民間滋補信仰,在中國憑空打造出了一個龐大的“血燕產業”。
據了解,在馬來西亞,有五萬間引燕屋,這是燕農根據燕子的習性喜好筑的屋,用各種手段吸引燕子筑巢,收獲燕窩,這是一個半人工的燕窩產業,年產值200億元人民幣,90%以上銷往中國。
燕窩+燕糞+加熱:“血燕”竟是如此“無中生有”
在一家集中批發燕窩的市場——廣州一德路批發市場里,記者發現,白燕窩價格每500克從五六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而加工過的“血燕”價格更為便宜,為每500克5700元,約等于1克11元左右,算是低檔貨。
“在馬來西亞,血燕的批發價也比白燕便宜,但是到了中國的零售端,價格倒過來了。”龍標心燕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在中國,賣血燕沒有提成,賣白燕有,因為血燕好賣,白燕不好賣。”
馬來西亞一些業內人士透露,“血燕”其實是在加工作坊里,對白燕窩進行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這種血燕的造假手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目前其造假工藝已經日趨系統化。廣州龍標心燕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造假者會把鳥糞厚厚地鋪一層,然后隔著木板或網架在上面放燕窩,東南亞天氣很熱,蓋在那邊一兩個禮拜,它就紅了。
在一名馬來西亞商人提供的“血燕”制作錄像中,記者看到,白燕窩被整整齊齊擺放在一個盒子里,上下都蓋上燕子糞便,然后打開取暖器對整個環境加熱,一周后打開盒子,燕窩就成了“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