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遠市馬頭坡村,13歲的楊天勇和父親落淚了。李發興攝
法定權利缺失,生活基本無序
一說起明年是否還能上學,13歲的楊天勇撲到爸爸懷里,放聲大哭
13歲的楊天勇來自馬頭坡村,目前在附近的靈泉中心校上五年級。一說起明年小學畢業后是否還能繼續上中學,這個男孩撲到爸爸懷里,放聲大哭。
“我是1990年從屏邊縣遷過來的。”爸爸楊有林說。楊天勇是他的二兒子,成績優異,還獲過“優秀少先隊干部”、“演講比賽一等獎”等榮譽。然而,升學時不認這些,必須要有戶口。
“自發移民比較重視子女教育,寧愿多交錢也要讓孩子入學。當地小學也多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但一涉及升學就不好辦了。”紅河州人大常委會相關人士介紹說,目前,部分遠離公立學校且居住相對集中的自發移民們自籌資金創辦了學校,有的靠捐獻苞谷等糧食充抵教師工資。全市自發移民聚居區現有6所自辦小學,其中僅有一所在市教育局備案。
“受教育權利的缺失,造成自發移民文盲、半文盲率較高。”該人士說,他在調查中發現,許多自發移民都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
“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叫‘黑人黑戶’,對小孩心理影響特別大。”楊有林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將來,他知道有四五個自發移民子女由于上不成學,又找不了工作,最后搶東西進了監獄。
“自發移民們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各種換屆選舉,他們無權參與,遇到困難和問題也不敢向當地政府部門反映。”紅河州人大常委會相關人士憂心忡忡。
馬頭坡村距離開遠市區不過八九公里,是1980年前后形成的自發移民村,現有116戶597人。“村長”是大家在2007年用苞谷籽“投票”選出來的,至今沒有得到上級政府的認可。“村長”告訴記者,“我當村長,只是上級領導來調查時好找人。”
由于沒有戶籍,自發移民們的婚姻和生育權也得不到法律保障。絕大多數自發移民夫妻沒有結婚證,沒有生育證,幾乎家家超生,生養四五個孩子的情況并不鮮見。當地調查發現,最多的一家竟生育了10個孩子。
“村里都是外來移民,有的仗著家里人多欺負人。我們怕被欺負,只能多生。”一戶自發移民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