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需加強監管
“學生打工受騙已不是新聞,近年來打工上當的學生不勝枚舉,卻不見有關部門對此有何有力舉措。”部分高校教師說,涉世未深固然是頻頻發生學生打工受騙的原因之一,但關鍵問題在于,很多高校沒有對學生進行有關知識培訓和指導,相關部門也缺少監管措施和機制,使學生兼職工一直處于“邊緣地帶”,給打工騙局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信息難辨是大學生打工遭遇的第一個難題。一些學生告訴記者,打工信息主要來自校園內張貼的廣告和一些網站發布的招聘啟事,由于許多信息未經任何有關部門和學校檢驗、考證,不少同學因此上當。
“最讓我們感到無助的是維權,除了老師,不知誰能幫我們。”不少學生說,很多時候同學們打工只有口頭協議,一旦出現問題,對方不承認,自身權益很難維護,只能自認倒霉。
有教師和學生分析認為,教育、勞動、工商部門的監管缺位是導致大學生短期工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張序說,早在2004年7月,就有700多名大學生在暑期打工時被騙11萬余元押金,勞動等相關部門進行了跟蹤調查。然而調查似乎限于就事論事,并未引起有關部門對相關監管措施、機制的重視。
聯動監管機制呼之欲出
隨著在校打工學生的不斷增加,相應指導、培訓和針對大學生兼職工市場的監管已成當務之急。
山西大學教師白晶瑩提出,首先,高校應對校內招聘信息嚴加審查,為學生設立保護“屏障”。高校應把打工知識列入入學教育。可將學生兼職時遭遇的騙局案例編制成冊,開設講座或課程,向學生講解如何分辨信息真偽、簽訂合同,以及合同中應注意的細節。
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教育、勞動、工商等相關部門應建立大學生兼職工市場監管聯動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欺詐學生的問題中介及企業。
“很多騙學生錢財的中介公司就在高校附近,要查實并不難。”太原師范學院學生小張說,有關部門應針對大學生打工市場展開專項整治行動。
“大學生打工需要正規的中介機構。”一直關注大學生就業、兼職的太原師范學院韓老師說,圍繞大學生就業,已有山西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提供平臺,針對已逐漸普遍的在校生打工行為,至今沒有一個正式機構予以規范。
白晶瑩認為,單靠高校之力難以實現,應由各方建立并管理這個中介平臺。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