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享受不到城市福利
被調查者中,超過三成新生代農民工未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有52.30%的人在工作期間沒有獲得任何的社會保險。其中參加保險的人群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參保率也分別僅為21.69%、28.59%、20.21%。
據調查,被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們的日工作時間大都超過8個小時,有半數以上為8~10個小時,每周6天工作制,而能拿到加班工資的僅三成;在杭州,63%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月收入在1200~2200元,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僅占11%。而寧、溫、嘉三地月薪普遍位于1500~2000元。
他們也喜歡城市,但低廉的收入,令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將大部分的報酬用于個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來杭州已兩年多了,基本沒有積蓄。”李貴是一個來自江西的小伙子子,剛剛過完自己的21歲生日。和很多同齡孩子一樣,在老家讀完技校,就滿懷憧憬地踏進“人間天堂”杭州。
在處處碰壁之后,李貴最后選擇在一家飲料生產公司工作:沒有與企業簽訂過勞動合同,流水線上的默默工作,拿回來不多的工資,扣除生活費、電話費、交通費已所剩無幾。
小李說,為了省錢,他只能在離市區較遠的城郊合租了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每天上下班就要花近3個小時。
調查顯示,吃、住、行及通訊所占比例占到了他們收入的65%;只有10%的新生代農民工有過城市青年喜愛的旅游、聚餐等業余生活;參加過培訓,經常購買書籍的就更少。“雖不同于其父輩那樣的‘自我剝奪’消費,但物價的上漲、收入的低廉,迫使新生代農民工盡可能她省吃儉用。”還有超過8%的新生代農民工還須寄錢回家。
在被調查者中,僅24人擁有杭州房產,占被調查在杭工作人群的不到5%;56人有寧波房產,但也僅占在寧波工作總數的12.6%。多數人居住在狹小的出租房或集體宿舍內。
由于不具備城鎮戶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也不容樂觀,有戶籍限制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保障性福利,都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城市的生存與發展。
調查者說,作為高流動性的社會群體,需從制度層面確保他們的各項權益。
搞不清自己屬于農村還是城市
新生代農民工已是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據了解,杭州約有300萬名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其中以新生代農民工占絕大多數。說是農村人,但沒干過一天的農活兒;說是城里人,但沒城里的房子、城里的戶口。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城市人。” 甄月橋說,這種身份的尷尬,已經讓許多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自我身份認知的不確定。
事實上,在關于身份認知的調查上,有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清楚“我是誰”,不知道自己應該定位為“城市人”,還是“農村人”。
甄月橋說,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2009年外出從業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達1.5億人,其中80%在縣城以上城市就業。1.2億農民工事實上已被統計為城市常住人口,但身份仍是農民,是名不副實的城市人口。“一支數量龐大的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轉型,如何讓他們“落地生根”,已成為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