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天價蟹”
1
他是水產牛人,但要賣的蟹還在江里
沈老板賣“天價蟹”底氣何在?
昨天采訪沈洪偉時,記者多半時間只是聽眾。這是一個說起話便滔滔不絕的男人,或許媒體坊間和網絡的幾日密集傳播已讓他意識到“長江野生巨蟹”、“15萬”等關鍵詞的敏感,言語里多少有些回避。更多時候,他在向記者展示自己敢如是說和做的底氣,包括“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就開始接觸長江蟹,曾經一次購買過百萬蟹苗”,“我從事水產行當20多年了,長江沿岸太多漁民是我的朋友,蟹源不是問題”,“(養殖長江蟹和野生長江蟹)這個我太清楚了,你們看不出來,我一眼就能看出區別”……
記者上網探查發現,1967年生于無錫的沈洪偉在過去至少20年中,確算是水產界的名人:1991年,他在江蘇省最早實施“土池育苗”養蟹;1994年,他實現冬季溫室甲魚產蛋,當年還曾是無錫市“十佳青年”的候選人;2005年,他開始試驗刀魚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09年,他通過人工模擬掌握了一整套模仿刀魚自然生長環境的技術……這些事件,都曾見于當時的地方媒體。
記者還發現,在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近10年,沈之所以淡出媒體視野,除了因為長江洪災而遭受近乎毀滅性打擊外,還曾在2003年到2005年被牽扯進一樁經濟案件,雖然最終取保候審,事業卻一度萎至低谷。關于這幾段經歷,網名“長江魚王”的沈洪偉在自己的天涯博客上并未諱言。
知曉這些之后,記者再次采訪沈洪偉。對于“過去的事”,沈淡然應之,卻在談起自己走出囹圄后,因養殖刀魚而東山再起時,言語里滿是自豪。
“這些年一直撲在刀魚上,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有開捕撈船的朋友說自己網上來幾只品相不錯的長江野生蟹,問我有沒有興趣收。”沈洪偉說,朋友的話讓他想起了20年前事業剛起步時和長江蟹的那段緣分,“馬上就去看了,然后掏錢收下,最大的一只,也花了四五萬。”
在水產業多年的摸爬滾打,加上正如日中天的刀魚事業,讓沈對“小打小鬧賣長江蟹”已經提不起興趣。“要做就做最大的,最好的。”經驗、蟹源和經濟實力都不缺的他當即有了“專賣蟹王”的念頭,并主動找上了媒體。
沈的以上表述,似乎可以證明自己確有巨蟹、大蟹的收購渠道,但讓記者存疑的是,直到現在他真正能拿得出的“只有不到10只”。這個數字與其宣稱的“1斤以上一兩只,9兩以上二三十只,8兩以上百余只”的供應能力相差甚遠。采訪中沈洪偉表示,自己的銷售模式是“客戶先下訂,我再去收”,但他同時在解釋自己的高定價時又說“大型野生江蟹極其稀少,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又怎能說收就收?更怎能預先估判收成呢?
很遺憾,對記者這些疑問,沈一直未作正面答復,只是再三強調“不好說太細,但蟹源肯定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