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
盡管我國社會化養老已成趨勢,但服務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
以機構養老為例,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遠不能適應需要。國際標準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養老床位50張。而據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10.1萬個、床位349.6萬張,每千人口平均擁有社會服務機構床位2.61張——如果按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計算,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19.6張,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專業護理人員也嚴重缺乏。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從事養老服務事業的人員有30萬人,其中受過專業訓練的僅10萬人。遠遠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面對當前我國城鄉家庭養老功能日漸缺失現狀,一些地區嘗試發展社區養老,鼓勵民辦養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區社會化養老服務的相關職能和配套體系尚未建立,存在諸多發展障礙。
資料顯示,我國從建國伊始就開始進行“社會化養老”嘗試。起初制度覆蓋面僅限城鄉特困殘障人、農村“五保戶”和“榮譽軍人”等特殊人群。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而這一制度建設尚不成熟,且覆蓋面也亟待擴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丁寧寧研究員表示,目前我國制度化的養老保險實際覆蓋率不到50%。盡管2009年6月,我國開始在十分之一縣(市、區)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力爭2020年前覆蓋全國。但農村老年人在經濟供養、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仍面臨困境。
專家表示,面對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的趨勢,我國當前在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明顯準備不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動和收益互補機制。
健全和完善體系是根本
事實上,服務機制和體系不健全正是社會化養老遭遇尷尬的主要原因。不少專家建議建立多層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養老服務社會化水平。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建議,將發展養老機構和培養專業人才同產業振興計劃和積極就業政策掛鉤,納入宏觀制度層面統籌考慮。
北京大學老年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功教授表示,應大力推行居家為主的養老模式,加快建設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加強對失能老人和高齡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項服務,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加快發展老年人護理康復服務。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應加快建設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養老保險為補充的養老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有,“要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初步實現全國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蓖瑫r,“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健全,全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
來源:工人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