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多才多藝,拉得一手好提琴。
編者按
科研誠信和良好學風是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前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近日,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兩院院士師昌緒,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分別結合“試談做人做事做學問”、“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培養優良學風做好博士論文”等話題,與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進行了交流。本報今日摘登袁隆平的講話內容,以饗讀者。標題為編者所加。
雜交水稻: 失敗中孕育的成果
首先講講什么叫雜交水稻,因為在座的各位很多不是學農的。雜交水稻就是利用雜種優勢,把兩個遺傳性不同的品種進行雜交,另外優良性形成互補,這樣雜交之后來提高水稻產量,這就是雜交水稻。因為第一代有優勢,所以每一年要生產第一代雜交種子用于大面積生產。
我為什么研究雜交稻呢?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天,我到田里選種,突然看見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穗大而且數特別多,后來我把它收入做種子。第二年種上去,我管理非常細致,因為當時的品種畝產一般只有五六百斤。我把它作為一個非常有希望的品種,每天去觀察。可是到出穗的時候,我大失所望:我種了一千多株,沒有一株像它的“老子”那樣好。我一聲嘆息,坐在田埂上發呆,后來突然來了靈感,心中一陣欣喜,因為只有雜種的后代才可能出現分離,正好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律。這就證明了我發現的“鶴立雞群”的優良稻種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這樣,我就萌發了要研究雜交稻的決心。
但是在那個年代,傳統的觀點認為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植物是沒有雜交優勢的。因此,我的研究受到不少人的反對和諷刺。但是我認為,雜交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小到微生物,高到人類都有雜交優勢,有沒有雜交優勢不是由生殖方式決定,而在于雜交雙親的遺傳性是否有差異,而水稻絕不會例外。
為了證明水稻具有雜交優勢,1972年夏我們在湖南省農科院做了試驗,種上雜交稻來說服有關人。我們種了四分田,還有對照品種,就是一個是高產品種,另一個是常規品種。我們的雜交稻長勢很旺,對照種只有七、八寸高,我們的有1尺高了,對照種只有四五個分蘗,雜交稻就有七八個分蘗了,長勢非常旺。可最后驗收的時候,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產量還比對照種略有減產,而稻草增加了將近7成。于是有人講風涼話,說“可惜人不吃草,如果要吃草的話,你這個雜交稻就大有發展前途了”。
后來就開會研究到底要不要支持雜交稻,我們那個時候是少數派,大多數是反對,說這個雜交稻是一堆草。我冷靜地分析,站起來發言的時候,我說:“從表面上看,我們這個試驗是失敗了,我們稻谷減產,稻草增產。但是從本質上講我的試驗是成功的,為什么?因為現在真正的焦點是水稻這個自花授粉作物究竟有沒有雜交優勢,現在試驗證明了水稻具有強大的雜交優勢,這是大前提。至于這個優勢表現在稻谷上,還是稻草上,那是技術問題。因為我們經驗不足,配組不當,使優勢表現在稻草上了。我們可以改進技術,選擇優良品種,使其發揮在稻谷上,這是完全做得到的。”
領導們被說服了,他們說:“是呀,老袁說的有道理,應該繼續支持。”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好多事情失敗里包含著成功的因素,因為失敗當中有經驗、有教訓。搞科學實驗決不會一帆風順,不要怕失敗,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一失敗就灰心喪氣,到此止步,這樣的人是很難成功的。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的體會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應該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