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的復雜道德生態
有評論分析,如今一個又一個“最美”被推崇的背后,暗含著人們對現實中少數正義缺失、道德淪喪現象的心理抗爭。不可否認,近年來一些有違道德良知的事件讓人們對社會道德現狀感到擔憂,而這種擔憂也不僅限于民間。
此前,政府高層曾痛斥社會中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現象,強調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近日,在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推進文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亦再次指出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出現扭曲。
從民間到官方,一些領域的道德問題,已經引起中國社會的集體關注,然而當“最美”與“最丑”在社會中同時發生的時候,人們在感受社會道德現狀時也普遍存在著矛盾心理:摻雜使假、坑蒙拐騙、職業道德喪失、社會誠信危機等問題的凸顯,確實在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但那些見義勇為、救死扶傷、敬業奉獻的“最美”故事也在讓我們繼續感受到來自良知的溫存和正義的堅挺。
對于中國當下這種社會道德現狀,有分析認為,9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進入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在經濟急速邁越的同時,各類社會矛盾、社會沖突也處在一個集中爆發期。在利益的分化與侵蝕、價值的多元與錯位中、社會發展正在經歷陣痛期,道德建設面臨復雜社會生態,人們身邊并不缺少各種美好,但也不得不面對的丑陋的發生。
對此,夏學鑾分析稱,進入市場經濟的環境,市場法則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釋放了人性的巨大能量,同時也放大了人性中惡的一面,一部分人內心的義利關系發生了顛倒。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社會價值體系還處在重構的過程中,再加上轉型時期法制建設的相對滯后,法律體系的不夠完善,所以導致了價值導向混亂。
針對人們對于社會道德現狀的矛盾感受,夏學鑾建議,人們應該用主流和支流的唯物辯證觀點看待道德領域出現的這些問題。他說,在我們的社會道德領域中,是光明和陰暗并存、“天使”和“魔鬼”同在,但是我們要清醒和堅定,社會的光明面是主要的,是主流。
在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后,也有學者指出,我們不能忘記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發生后的全民救災、扶危濟困精神,我們的社會從來就不冷漠,我們踴躍給小悅悅一家捐款,給見義勇為者獎勵,這本身也在說明我們的社會從來就不是冰涼的“冷漠世界”,大家都有一份出于良知的悲憫之心,都有對于這個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