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建設呼喚全民道德實踐
從佛山女童小悅悅被碾死亡至今已經過去兩周,肇事兇手早已被抓獲,救人者陳賢妹也已經在老家回歸平靜的生活,民眾關于“道德”的這場暴風雨般的討論也在漸漸消退。
在這場全民性的 “道德”大討論中,人們在道德自省的過程中也在期待,我們的社會能夠痛定思痛,就此開始在法制建設、公民教育、文化導向等多個方面務實的進行社會誠信道德建設。
有分析認為,針對“老人摔倒”、“孩子被撞”這類突發事件,人性的“惡”更容易傳播,也更能影響到人們,當務之急是需要用制度的完善來營造懲惡揚善的公平社會環境,讓每一個好人都得到作為好人應當獲得的價值回報。
對此,夏學鑾建議,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應該首先在法律層面來推進社會道德建設,出臺一些保護見義勇為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我們要強調民眾的道德實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實踐層面上要先樹立一些我們身邊的、看得見的、活生生的模范典型,真人真事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對于社會道德建設來說更有力量。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央提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在政府層面,國務院曾專門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從十年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與詮釋,再到對于全國道德模范的年度評選,這些探索和努力都是一個時期以來政府層面發力社會道德建設的印證。
從“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最美婆婆”陳賢妹,這些人之所以讓人們感動,讓人們把“最美”的稱號送給他們,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有著社會對善良、勇敢、責任這些道德標準的期待。
對于如今“陳賢妹現象”的不斷涌現,就有評論呼吁,誠信社會的構建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身體力行,需要把那些別人給予的溫暖內化為每個公民自己的道德實踐,最平凡的往往最有力量。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