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困線上調接近世行名義標準 人數擴大更顯發展中國家屬性不變
中國29日宣布,進一步大幅上調國家扶貧標準線,從2010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變價)。
此次80%的上調幅度為歷史罕見,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和覆蓋面也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至1.28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3.4%,占全國總人口(除港澳臺地區外)的近十分之一。
經過此次大幅上調,中國國家扶貧標準線與世界銀行的名義國際貧困標準線的距離為史上最近。世界銀行2008年宣布,將國際貧困標準從每天生活費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按照29日人民幣市場匯價1美元兌6.3587人民幣計算,中國新的國家扶貧標準大致相當于每日1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考慮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上調,以及中國國家扶貧標準線的繼續動態提升,中國國家減貧行動更與世界接軌并將超過國際名義基準。
改革開放33年來,中國政府多次上調國家扶貧標準,最近更是連續3年上調。2009年,中國國家扶貧標準從2008年的1067元上調至1196元,2010年隨CPI上漲而再上調至1274元。
中國國家扶貧標準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內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家貧困標準線相當于“吃飯線”,是以卡路里計算得到。而目前中國國家扶貧標準已經發展到了多維度,不僅保障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還要使貧困人口獲得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公共服務。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力指出,中國國家扶貧標準上調反映了其與國家發展程度、國民收入、社會消費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標變化相適應,中國政府努力讓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