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慈善”是微博廣泛應用后,在慈善領域出現的新動向。如何趨利避害,用好新技術,改善我國目前慈善事業的生態環境,是“微慈善”出現后值得關注的問題
回顧上周暖流,在寧夏固原,支教老師通過微博為貧困孩子募集冬衣,現已收到3000余件;在遼寧沈陽,身患骨癌的12歲少年劉洋通過微博,實現了和象棋大師對弈的夢想;網友“艾瑤丫頭”發出的善心微博“關愛清潔工、請將垃圾中的尖銳物品多包幾層”,在上周仍以幾何級數傳播,被轉發16萬余次。隨手轉發,愛心接力,守望互助……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微慈善”漸入人心。
“微慈善”是微博廣泛應用后,在慈善領域出現的新動向。它是一種基于微博平臺的全民互動慈善形式,它匯點滴愛心為暖人洪流,以獨特的優勢參與到信息發布、善款籌集、扶危濟困等慈善環節之中。
作為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微博在我國發展極為迅速。微博也以其門檻低、傳播快、信息公開透明等特點,為慈善領域提供了另一個平臺?!拔⒋壬啤保舜壬剖聵I與人們的距離,社會愛心也找到了一個更方便匯集的出口。看到“罹患白血病的新疆學生需要救助”的微博,大家可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看到“關愛清潔工”的善心微博,大家只需舉手之勞,就能“轉發”善意、普及常識。
其實早在去年5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免費午餐”計劃,就已通過微博轉發宣傳,現已籌資超過2500萬元,在13個省份的110所學校實行了免費午餐項目。目前,“微慈善”已不局限于慈善組織牽頭發起的慈善活動,而是更多地呈現出全民參與的“全民慈善”態勢。大家有困難,就發微博求助,“微慈善”給慈善領域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每年善款募集的速度與數量上,還體現在大眾慈善觀念的轉變:慈善開始從陌生變得熟悉,從遙遠變得觸手可及。
海量匯聚、海量傳播的“微慈善”,的確給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了求助的機會。但眼下,由于微博平臺的自由性和隨意性,“微慈善”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不少地區實行“愛心銀行”、“公益反哺”來保證志愿者積極性的同時,一些“微慈善”中混雜的虛假求助信息,不僅讓轉帖者的愛心受傷,令志愿者的積極性也遭受打擊。而另一關鍵環節——善款籌集目前也尚未形成規范,光靠組織者的自律恐難完全贏得社會愛心人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