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報告:中國須警惕“改革中途不想過河”
清華大學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研究報告”——
須警惕“石頭摸上了癮,連河也不想過了”
“在今天,體制改革已經陷入困境,可以說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擱置,政治體制改革尚未進一步推進。”
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今天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改革中途,“不想過河”
在新的世紀走完10年后,國內的觀察家說“中國社會的氣質正在發生變化”;有人則認為改革已經終結,已經死亡。“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特征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征前期是改革后期是開放,而最新的這10年,維穩則成了最基本的基調。”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前流行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種認為是改革處于停滯甚或倒退狀態。
而這份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主筆撰寫的報告指出,中國現在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上述兩者,而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這就如同在一幢爛尾的大樓中,人們簡單裝修一下就搭灶做飯,娶妻生子,也儼然成為一片天地。”
報告認為:“過去,我們過多地強調了漸進式改革的優勢,但現在看,一個漸進式改革的國家陷入轉型陷阱的危險會大大增加。因為在漸進中,使轉型過程停滯并定型化的機會太多,既得利益集團從容形成的條件更為有利。”
“其實,現在中國的改革困境并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已經改不動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可能是摸石頭摸上癮了,連河也不想過了。”
盤點五大癥狀:用“維穩”的理由,拒絕改革
報告分析了轉型陷阱的“五大癥狀”。第一個癥狀是,經濟發展步履沉重并日益畸形。
報告指出,中國在經濟上最現實的問題“不是停滯,而是亢奮、畸形的發展”。一方面,落后地區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潛力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體制決定了政府“反放緩”、“反停滯”的能力是極強的。“在轉型陷阱的格局中,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處境艱難,經濟活動的民間動力下降,于是,只能越來越依靠政府推動,大拆大建,上大項目,辦大活動,蓋大高樓,修大廣場,甚至造大塑像。”
報告把這稱為“增量依賴癥”。“在轉型陷阱中,人們沒有通過重要的體制變革來解決問題,于是只能寄希望于做大蛋糕,在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發展形成的增量來緩解問題。”
在這種增量依賴癥中,經濟增長了,民眾不見得會受益;但如果不增長,民眾則會受損。
癥狀之二是,過渡的體制因素被定型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報告指出“改革動力的喪失,并不僅僅是領導層的改革意愿問題,而是在民眾中已經對改革發生了疑問”。
“如果現在是民眾要求繼續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團在那里阻撓和反對,事情也許還比較簡單。”報告分析,“問題在于,既得利益集團讓改革走樣變形,以改革的名義獲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眾對改革的抵觸。正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現在老百姓一說起改革就心驚肉跳。其結果是,不僅實質性改革受阻,而且這個字眼都在失去民心。”
比如,在一些地區的醫療改革中,需要降低不合理的高藥價,相應提高醫療的價格,改變“以藥養醫”的現象。但過一段時間,壓下去的藥價又高了,結果是由過去的藥價高、醫療價格低變成兩者價格都高,患者的負擔進一步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