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保障房:收入認定難 埋下"豪車入住"隱患
收費低廉,物業怎樣服務
保障房小區究竟該怎么管?低收入家庭聚居的保障房社區,會不會變成人員構成復雜、貧病交加、環境臟亂、治安很差的“貧民窟”?
“如果回到以前老公房管理的老路,完全由政府管理是不現實的,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引進物業公司管理小區。”彭向峰說。可是,物業公司這一在住宅小區已經非常普遍的管理方式,在保障房小區卻困難重重,問題核心還是一個“錢”字。
保障房小區居住的大多數是低收入家庭甚至低保家庭,基本生活、就業等都需要政府扶持,再交物業費就非常困難。因此,幾乎所有的保障房小區,都收取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物業費,甚至低于成本。如吉林市對廉租房小區收取每月每平方米0.3元的物業費,南京市標準為0.6元,陜西省渭南市標準為0.35元。
收費水平低,但管理標準卻不能差。記者在各地采訪的多個保障房小區,保安、保潔、垃圾處理、綠化等常規物業管理,都能滿足需求。
結果就是,物業公司承擔了虧損的風險。“每年都要虧十幾萬元。”吉林市筑石德園保障房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選擇一個好的物業公司和費用的足額到位是兩個最大問題。”吉林市建委副主任徐奉春介紹,這種情況下,吉林市只能盡可能選擇收費最低卻能提供較高服務的企業,基本上都是與原房產局改制企業合作,要求其在低收費的基礎上,提供完善的物業服務。
為了提高物業管理費用的收繳率,針對困難家庭的實際情況,吉林市制定了相關政策。比如以工代費,利用困難家庭的勞動力資源,將其組織起來從事物業服務,允許其以“工”沖抵物業費,并實行繳費補貼,對按時足額繳納費用的家庭,每年可以到政府申請50%—70%的補貼。
物業公司的虧損怎么辦?據了解,目前南京市已與東南大學合作研究保障房小區物管課題,同時請城郊街道和社區參與,初步確立的管理思路有兩種:一是物業管理與社區管理相結合;二是在保障房小區中配建商業用房,初擬5%出售,2%專用于補貼物業。“但這2%的商業資產誰來建、誰來經營?是物管公司、街道還是保障房建設公司持有,這也是難題。”南京市保障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勇說。
為了給后續管理減負,南京市未雨綢繆。以電梯為例,招投標采用大宗采購方式,不僅節省成本,還要求企業提供的免費維修保護從2年提高到5年,這樣,一部電梯一年5000元的維保費,也為住戶省掉了。
保障房管理,要與千家萬戶打交道,其中又有很多困難家庭,搞好物業管理的難度大、要求高。
“我們心理壓力很大,付出了雙倍的努力,但有時候還是得不到理解。”常州保障房小區華康家園物業管理負責人顧金鎖告訴記者,只能多花點時間,經常加班,盡量從服務上想辦法改進,千方百計為住戶著想,“這一定有個過程,要慢慢讓這些老百姓有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