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銷售誤導連連 存單保單為何屢屢“隨心變”?
存單保單為何屢屢“隨心變”?
存單保單為何能屢屢“隨心變”?業內人士認為,這既有消費者認知能力上的差異,也存在保險行業內不規范的因素。
復旦大學保險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表示,一般“存款變保單”主要發生在銀保渠道,受害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因為消費者對銀行的盲目信任。此外,老人在風險的識別能力方面也往往較弱。
“消費者總是希望自己的財產能夠不斷增值,在誘惑面前往往容易忽略高風險?!币晃槐kU業內人士則認為,消費者聽到虛高的收益率就沖動的心理往往被銷售人員所利用。
不過,保險業務人員素質不高也是誤導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業內人士指出,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在銷售過程片面夸大產品的收益率,并承諾保證本金,卻未提示風險,特別是退保風險。
例如,某款包括固定收益+分紅收益的保險產品被吹得天花亂墜,但仔細看保單明細才發現,高收益率的保險產品其實都是存續5年或10年的總收益率,所謂的收益主要是分紅,但是在如今這樣的市場形勢下,很難保證到期后能否取得產品承諾的收益,風險要遠高于普通理財產品。
此外,銀保渠道是保險公司銷售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在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這項合作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處于強勢地位,導致保險公司成本抬升。
“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產品銷售只有到了一定的規模,中間的費用成本才能打平,那就不排除少數管理不嚴格的保險公司個別銷售人員進行銷售誤導?!币晃槐O管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