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刀魚遭過度捕撈連幼苗也一網打盡 10年后或絕跡
(播放短片)
解說:
幾乎為零,雖然今年的捕撈期還未結束,但是江陰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卻用這樣的詞來總結今年刀魚產量。作為當地漁民一年中最好的創收來源,物以稀為貴的刀魚在收益上能比過大半年的勞作。但是今年很多漁民已經對接下來的捕撈成果不抱什么希望。
記者:
怎么才兩條?
顧正武:
12個小時就打了兩條。
記者:
下了多少網?
顧正武:
下了六次網了。
記者:
一網才打這么點兒?
顧正武:
一網就打這么多,沒有魚。就是說現在船也多了一點,產量就少了。
解說:
打了20年魚的顧正武,早些是在江陰那邊捕魚,那時候一網下去就是十多斤,不過因為魚越來越少,現在他不得不跑到長江口來淘金。記者見到他時,他已經在長江口水域反復作業三天了,貴如黃金的刀魚對于他來說卻可能意味著虧本。
記者:
你現在這一條能賣多少錢?
顧正武:
兩千塊錢左右。
記者:
就這一條兩千塊錢?為什么這么貴?
顧正武:
這魚少,魚如果說不貴的話,那我們就沒法搞了,就是現在這么貴的時候我們打也虧本。
解說:
顧正武這條船是130多噸的現代捕魚船,一天下來柴油就得半噸,加上九個船員和漁具,費用得六千塊。顧正武說,如果一個漁季下來不弄個百十來斤就得賠本。而今年被很多專業人士稱為17年來收成最差,實際上它已經是一個瀕危物種。
顧若波(中國水產科研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現在主要是因為歷年來過度的捕撈,還有是水質的變化,沿江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有一個航道的運輸增加,這是引起長江刀魚資源下降一個主要的原因。
解說:
截至目前,雖說長江刀魚的總體漁獲量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眼中,下降早已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而這種下降不是什么直線下跌,而是呈幾何基數下降,這證明我們對刀鱭資源的利用已至極限。
據江陰市志記載,江陰長江刀魚年捕獲量1956年最高,達174噸,至1987年也有106噸;2002年后,年產量則不足百噸,去年江陰刀魚的捕獲量不足0.5噸,僅為高產期的0.28%。而一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
當年刀魚吸引大家的舌頭,如今刀魚吸引大家的眼球,這樣一句無奈的總結也是長江三鮮的共同命運。
刀魚、鰣魚、河豚,這是古時候就得到世人稱贊的長江三鮮。如今,刀魚以天價面市,而鰣魚和河豚則更多地出現在舊聞之中。
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長江鰣魚和河豚的產量都達到了上百噸,但是從80年代后卻逐年下降,自1996年開始,長江鰣魚和河豚就幾乎銷聲匿跡。
來源:央視《新聞1+1》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