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問題膠囊事件震驚中國。河北阜城縣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重金屬鉻嚴重超標的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一些企業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藥品企業,進入患者口中。經檢測,修正藥業等多家內地知名藥廠牽涉此案。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副會長孫新生認為,現在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為何此類公共安全事件會反復發生。
其實早在2004年,媒體就報道過河北阜城縣毒膠囊事件,但8年后問題膠囊再現江湖。
根據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中國藥典膠囊用明膠和藥用膠囊都有明確標準,鉻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但從皮革廢料到問題膠囊,多道政府和企業的監控幾乎完全失效。
在央視報道中,河北阜城生產工業明膠的企業不僅知道鉻超標十五六倍,也熟知其危害。工業明膠廠與藥用膠囊廠間的灰色交易已成為一種“明知故賣”。
浙江新昌的藥用膠囊廠也有責任。新昌縣藥監局副局長孔定洪說,按照要求,空心膠囊生產企業在購入明膠原料前是要進行鉻檢測的,檢測主要是取0.5克樣本,放到原子吸收儀內進行檢測,最終要求含鉻量不超過百萬分之二。
新昌縣空心膠囊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宏輝說,協會中29家企業聯合共建了檢測中心,按批次自發送檢,重點就是檢測膠囊中的鉻含量,但檢驗結果只告知送檢企業,并不報送監管部門。
上市企業浙江尖峰集團董事長蔣曉萌告訴記者,醫藥企業從膠囊企業進貨后也必須按照中國藥典規定檢測,檢測合格后才可以將膠囊進行分裝藥劑。尖峰藥業沒有專用檢測鉻設備,所以每一批次膠囊都會送藥監部門按照原子吸收法檢測。
據蔣曉萌透露,尖峰藥業所用膠囊未從新昌進貨,在業內,新昌膠囊價格便宜但質量較差是公開的秘密。
據廣州一名資深藥品檢驗人士告訴記者,由于空心膠囊不是藥品成品,監管部門在對藥廠藥品抽檢時,一般也不會專門檢測。這得以讓問題膠囊從藥廠出門進入市場,一路順利闖關。
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宋瑞霖認為,出現如此漏洞是法規執行不健全,而且對生產膠囊等醫用輔料沒有實施過程管理。
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副會長孫新生認為,此次事件第一責任應是企業沒有自律,中國制藥行業“小散亂”帶來的監管難度很大,所以除了加強監控,加強醫藥行業集中也迫在眉睫。
而知名律師陳有西認為,藥品出現問題主要在于“生產許可證、產品出廠質量標準以及國家監管”三個環節,此次毒膠囊事件暴露了這三個環節全線失守。從過去多次公共安全事件來看,背后幾乎都有權錢交易和監管瀆職情況,所以他認為要解決類似事件的反復發生,這也是重要突破口。
相關新聞:
問題膠囊原料確認銷往北京浙江常州廈門等地
新昌刑拘22名“毒膠囊”制售者
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部署“毒膠囊”查處工作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將盡快公布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調查結果
藥監局:暫不能確定問題膠囊鉻超標 將進行抽檢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