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導向很重要。北京一所升學率很高的中學,開設了150多門選修課。教的都是創造發明、生活百科、美術史、電影、西方哲學史等,很受歡迎,給孩子們提供了可自主選擇的豐富世界。
中國青年報:但更多學校可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味追求升學率。這該如何應對?
孫云曉:一方面,可以從考試制度上“尋求突圍”,另一方面,要改變社會觀念,方法就是:回歸常識。我相信教育的最大動力來自“愛”。不管社會變遷如何復雜,都改變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要通過媒體告訴人們:到底什么叫成功和幸福,什么才是真正愛孩子?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就要回到常識。
早在1999年,我就提出“人人可以成功”。現代意義的成功有三大概念:第一,成功不是相互比較,只要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就是成功,成功不是排他的,是自我的成長;第二,成功在于選擇,即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第三,成功在于和諧,包括身心發展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為什么有的人路越走越寬,有的人路越走越窄?就是成功的標準不同。從現代教育的標準來看,成功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人人都可以成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我們應將青年通向成功的“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中國青年報:怎么把“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孫云曉:要拓寬成才渠道。現在一說到西方教育就是哈佛、耶魯,其實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背后,有強大的職業教育支撐。在美國、德國,一些職業技術學院比哈佛還有名。我們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卻依然在爬坡。你想想,現在還有多少中學生想上職業學校?都是什么人在上職業學校?
這是國家戰略性的失誤。我們要在戰略上重視職業教育,一是有很多人本來就適合動手操作,卻被逼著考大學,注定是要失敗的;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需要專業技術人才,這樣可以改變我們的人才結構。
同時,我們要使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好就業,就業質量高、待遇好、社會地位高。改變社會輕視職業教育的誤區,讓人們看到職業教育也可以成功。這樣才可以拓寬成才的渠道,才能構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
中國高中生之所以充滿自信,是他們站在了祖國巨人的肩膀上
中國青年報:報告發現,中國高中生的人生價值觀更加務實,看重“家庭美滿”和“收入高”。同時,中國高中生的國家意識在四國學生中最強,80.7%的中國高中生表示“若國家遇到危機,愿為國家做任何事”。如何分析這種心理?
孫云曉:首先我要說,這是中國能有今天、還將有更美好的明天的巨大“本錢”,是中國自有文化能量的一種顯現。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是我們中國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成功的一面。
中國高中生的價值觀很務實,因為他們把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結合起來了。調查中,79.4%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國家發展與個人發展息息相關。他們并不認為要苦自己為國家,而是認為,國家進步我發展,國家強大我幸福,把小家和大家結合起來。
我們多年調查有一個穩定的結論:中國高中生一直最看重“家庭美滿”。這是因為,我們處在轉型社會,存在各種變化。于是,人們往往將家的穩定美滿作為根本保障。高中生感受到了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最深刻的體驗就是家庭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從年齡上看,報告的調查對象基本都是90后。在您看來,這四個國家的90后是越來越相似呢,還是越來越不同?
孫云曉:互聯網時代讓各國年輕人的差別越來越小。比如,原先我們以為,美國的中學生不太看重成績,調查發現,美國高中生也很注重成績。四國高中生都喜歡動漫、出國留學,重視同伴交往。
當然也有差異,主要體現在教育和經濟上。教育上,其他國家高等教育普及率比較高,上大學較容易,中國學生競爭壓力更大;經濟上,不少中國學生的發展受制于經濟水平的限制。
總體來講,差異越來越小,共同點越來越多。四個國家的90后要比80后、70后,相似性都要大。這也得益于中國的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國高中生之所以充滿自信,是他們站在了祖國巨人的肩膀上。
但調查也能看出,中國文化的傳播力不夠。報告里反映,各國高中生最喜歡看美國電影、日本動漫,看中國的文化產品很少。日韓美三國高中生接觸的主要是“中國制造”,很少接觸中國文化。這是非常大的問題,中國應打造中國的文化精品,做更多的文化推廣,這是國家發展戰略問題。
中國青年報:這種相似性對于我們有什么啟示?
孫云曉:這種相似性實際上是人性的體現——人的個性得到張揚,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要更加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點和需求,讓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得到更多實現。我們需要更完善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體系,現在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感覺像宣言書。
在教育層面也要改變。國家要采取措施,對高中生社會實踐給予更多支持和保障,特別是志愿服務。沒有志愿服務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孩子,將來很難和世界溝通,更難以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記者黃沖 實習生 盧迪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