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獻血”艱難中前行 專家呼吁采用血機制透明化
5月8日,呼和浩特市一位市民正在捐獻造血干細胞。當日,呼和浩特市市民踴躍參與紅十字會組織的義務獻血、造血干細胞捐獻、遺體捐獻等活動,紀念世界紅十字日。新華社記者 趙婷婷 攝
“五四”期間,全國各地不少青年紛紛走上街頭參與義務獻血,用實際行動踐行愛心公益和社會責任。而就在奉獻愛心的集結號一次又一次吹響時,無償獻血也面對公眾質疑。近幾年,全國多地“血荒”事件頻發,對無償獻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有關專家指出,此類事件背后,折射出倡導無償獻血仍然任重道遠,只有采血機構更加透明地運營,主管部門建立更為完善的用血機制,才能贏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青年志愿者成為獻血“主力軍”
24歲的淮北姑娘周陳晨是眾多積極參與義務獻血的年輕人中的一個。4月5日上午,正在馬路上執勤的淮北市交警二大隊女交通協管員周陳晨被緊急叫往淮北市中心血站獻血400CC,救助一位左下肺部手術的危重患者。
18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檢驗出罕見的RH陰性血,以后的六年間,周陳晨獻出了3200CC的鮮血和一次血小板。她笑稱,獻血就是自己的“兼職”。
“因為是稀有血型,我對獻血的認識可能比其他人更加深刻一些。”周陳晨說:“我每一次獻血都是為了搶救危重病人。他們跟我一樣都是稀有的‘熊貓血’,如果我不去,他們很可能失去生命。”
馬鞍山市供電公司“80后”職工何兵今年剛參加工作,也是第一次參與單位組織的“五四”青年節獻血活動。他說:“用我獻的血挽救一些人的生命,這是我獻血的初衷。至于自己以后用血或親屬用血能不能優先,我沒有想那么遠。我認為這是奉獻,不是交換。畢竟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來。”
“除了在身體上他們更適合捐獻外,年輕人對于義務獻血的接受程度相對比較高。”安徽省省立醫院輸血科主任潘健說,年輕人現在已成為義務獻血的“絕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