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精神百倍;工作日起早貪黑,周末抱著枕頭睡到晌午——這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狀態。近日,美國《當代生物學》期刊網絡版發表的一份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由于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數人的生活規律與人體自然的生物鐘不協調,形成一種“社會生活時差”。
這項研究由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勞恩伯格博士主持,研究小組耗費10年時間,收集了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睡眠習慣等信息后發現,現代人的生物鐘與社會現實時間的差距正在逐漸增大,而這種差距增大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們長期缺少睡眠,吸更多的煙,喝更多的酒和咖啡。
勞恩伯格博士認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是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物鐘,不能像調節手表一樣隨意更改和設定。然而越來越多的人背離了人體自然的生物鐘,強迫身體按照工作生活需要不斷調整作息。研究顯示,半數以上的人生物鐘時間與現實時間相差超過兩小時。
研究人員調查后還發現,“社會生活時差”越大,導致肥胖的概率越高。這是由于人們會在身體沒有做好消化準備的時候吃飯,從而影響到身體的消化吸收和體內脂肪的形成。除了肥胖,生物鐘的紊亂還可能導致患癌癥和糖尿病的幾率提高。
勞恩伯格博士建議,人們應該在白天多花些時間從事戶外活動,至少要坐在窗邊享受下日光。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