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論文有記錄 “學術造假”赤裸裸
記者發現,不少被騙“客戶”使用QQ號碼和昵稱與王某聯系,雙方對“代寫代發”論文一事討價還價。透過王某與“客戶”的網絡聊天記錄,可以清晰地觀察一些學者的浮躁心態。
心態之一:急于求成。
客戶語言:“事不宜遲,給個賬號吧。論文看不看無所謂,重要的是收到錄用通知。”
這類“客戶”急于追求論文的發表,主動將王某合同中的四步付款方式縮短為三步。付某急于發表“水處理類”SC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論文,要求交易時間要從4個月縮短到2個月內,因為“評職稱差一篇”。
心態之二:以文論價。
客戶語言:“《環境科學與技術》(英文期刊)論文,我可以接受3萬元的價格;《水資源研究》(英文期刊)論文不值這個價,要降低到2萬元。”
這些“客戶”根據心目中雜志的“學術級別”,與王某討價還價,還有人依據論文的寫作方式討價還價。四川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一位醫生要求王某在其中文畢業論文基礎上,代寫代發一篇英文SCI期刊論文,價格不超過2萬元。還有人猶如網絡購物般,跟王某談起“全包價”,希望支付3萬元一切程序搞定。
“一些客戶討價還價時自以為很專業,其實期刊種類和論文內容都是我從網上搜索粘貼的。”王某說,“他們砍價,我一般會同意。”
心態之三:索要發票型。
客戶語言:“能開什么發票?開試劑發票行嗎?”
王某告訴記者,有的客戶會索要發票,要求開具的名目和單位五花八門,他都回答“可以”。因為答應能開發票,客戶付錢會更容易。有的客戶聽說能開試劑發票,當場告訴王某“很感興趣”。
據辦案人員介紹,在這些客戶支付費用、等待發票和論文發表的同時,王某正通過賭球、買彩票、炒股票等方式,大肆揮霍“論文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