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遺體的時候,這個1.65米的小個子習慣扶著死者頭部,那通常是長子的位置。他以此表達敬意。
趙永華只有一套新衣。他從國務院副總理手里領過“愛心捐助獎”。為了領獎,外甥女給他買了一套西裝。從此一有應酬他就穿上,臟了也舍不得洗,衣服變得油亮油亮的。妻子開玩笑說:“下雨出去穿,正好當雨衣?!?/p>
老趙家的寶貝全在臥室。那里并排存著大約40個文件夾,里面是他這些年做的各類事情的記錄。譬如,幫誰取了匯款,給誰買了尿不濕;62歲孤獨老人在電話里托他幫忙找個伴,“男女都可”;或是有意捐獻的人又來電話說,“兒子不同意捐”。
甚至,自稱忙于生意的陌生人,希望通過老趙找人幫忙“搞家里衛生”。
只有小學文憑的趙永華寫字極為工整,盡管里面別字不少,諸如“取締”寫成“去蹄”。
他的脾氣并不像他的筆跡那樣圓潤。常年跟紅十字會、公證處、醫科大學等許多單位打交道。他摔過領導的電話,批評“要不你們別坐這椅子上”。為了給遺體捐獻者免除公證費,他“串門一樣”天天去爭取。這項200元的費用免了以后,他像打了勝仗。
多數時候,老趙和和氣氣地跟這些部門打交道?!八麄儜B度好不好跟我沒嘛關系——我就拿他們當一部機器”。
這個小學畢業生曾應邀去大學里給學生講課,講生命的意義。他被尊稱“趙老師”。
他也曾把一個打算“不讓天安門升旗”的老上訪戶勸回了家,秘訣在于:“我不是這個黨員、那個代表,我嘛都不是,我跟你一樣?!?/p>
在天津市遺體捐獻志愿者小組成員劉慧梅眼里,趙永華“比黨員還黨員”。
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五年規劃向公眾征集建議,290多條整理成冊的建議中,署名“趙永華”的有7條。在他看來,這是“玩兒”,也是盡“公民的責任”。他熱心很多公益事,有一次,手術沒多久的他插著尿管,把尿袋縫在褲子里,參加活動。
不進祖墳的決定,趙永華還沒告訴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老家的親戚們。他說,不知情的親戚也許會以為他在哪兒“被槍斃了”,回不來了。
對于兒孫,他表示“沒嘛可留的”。眼下,他教孫女每天捐一塊錢,“養成一種生活習慣”。包括他在內,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捐款計劃。
他知道自己將被解剖,什么都不會留下。天長日久泡著藥水,皮膚會從淺黃變成深褐色。他還聽說,自己的胳膊也許會跟別人的腿混在一起,難分彼此。
趙永華心平氣和地等待那一天的來臨?!拔揖蜆窐泛呛?,今天我起來了,我就干。明天人家沒看見我,說老趙怎么沒來呢——死啦!”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