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鏈一號”三星組網示意圖 吳宛曄制作
核心提示
細膩的畫質,清晰的圖像,流暢的話音……相信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都會感受到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天地通信發生的巨大變化。從進入太空那一刻起,神舟九號3位航天員在艙內穿梭、實驗等瞬間場景,都能在地面顯示屏上盡收眼底,正是神奇的中繼衛星系統讓天地之間不再遙遠。
7月25日23時43分,我國第三顆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3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標志我國中繼衛星系統邁入了全球組網運行新階段。
什么是中繼衛星?中繼衛星有何功能作用?中繼衛星給載人航天工程將會帶來哪些新變化?日前,本報記者就人們關心的相關話題專訪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指揮、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黃惠明。
■中繼星:“衛星的衛星”
記者:科學家形象地將中繼衛星稱作“衛星的衛星”,請您介紹一下中繼衛星的基本概念?
黃惠明:在距地球數百公里外的太空中運行著成百上千個航天器,這些航天器猶如人們放入太空中的“風箏”,而控制這些航天器的“無形之手”,就是航天測控。一個國家無論在地面建了多少個測控站,造了多少艘海上測量船,都不能完全滿足大型航天任務跟蹤測控的需要。而在太空中建立衛星觀測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是航天強國的必由之路。中繼衛星便是伴隨人類探索太空的鏗鏘步履逐步發展起來的新型空間信息傳輸系統,堪稱是航天測控的革命性成果。
中繼衛星相當于把地面測控站搬到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
所謂中繼,就是傳遞地面應用系統和用戶終端間的信號,類似于“用手機轉發短信”。作為在太空中運行的數據“中轉站”,中繼衛星與傳統地基測控相比,具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優勢。與通信衛星不同,中繼衛星主要捕獲跟蹤在軌運行的高速動態目標,從而更好地提升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