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多點執業”,很多條件不成熟
講述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 朱同玉
大醫院路途遙遠、掛號難,患者卻越來越多;有的小醫院“近在咫尺”,患者卻很少。為什么?
“說白了,患者就是沖著好醫生、好的醫療條件去的。對醫院而言,好的醫療人才是無價之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而現階段,讓一名好醫生“固定”在某家醫院,在朱同玉副院長來看,不僅苦了患者,也讓醫生在負荷增加的同時,收入卻不能和工作量成正比。允許醫生“多點執業”,被很多醫改專家看做是緩解上述矛盾的一個可行方案。
“醫生‘多點執業’是一個趨勢,我贊成。但坦率地講,現階段實現‘多點執業’的很多條件都不成熟,很多配套制度沒有完善起來,風險很大,可行性并不強。”他坦承。
所謂“多點執業”,是讓大醫生、好醫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到縣級醫院甚至社區醫院里定期坐診。按照設想,此舉既能讓老百姓節省路費,在家門口看上病,也能提高好醫生的收入,緩解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現狀。
但在醫生群體眼里,“多點執業”現實嗎?
朱院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至少在他們醫院,目前還沒有醫生嘗試“多點執業”。“個別去其他醫院做手術的情況,也僅僅限于朋友邀請,正式開始‘多點執業’的相關條件還在探索中。”他說。
在他看來,相關條件至少包括:執業醫生的工資怎么算?是否要在這個醫院注冊?社保怎么辦?人事編制到底屬于哪里?“現在都還沒有完善的制度,來作說明。”
“此外,單位領導怕耽誤本職工作,發生醫療事故如何分擔責任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解決。”朱同玉副院長說,“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人事編制問題,它決定了社保的辦理,醫生的待遇等,并且能針對一旦出現的醫療事故,作出正確的責任分擔。”
此外,縣級、社區醫院的設備是否合適,也是朱院長擔心的難題。他說:“很多大型手術是需要高級的醫療平臺和設備的,這樣的設備只有大醫院有,社區醫院、縣級醫院的設備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治療結果,甚至導致醫生‘下去了’也無法開展工作。”
在朱同玉副院長看來,真正的“多點執業”范圍應該更廣,不僅是允許醫生下到縣級、社區醫院中,還可以跨城市、跨大小醫院。“醫生以后應該成為一個‘自由人’,像律師一樣開展工作。”
而要實現這些,必須在醫生編制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在這些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多點執業’才得以真正開展。”他總結道。
對于如何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醫改專家一直在探討。在朱院長看來,雖然“多點執業”可以緩解這種現象,但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有待“健康守門人”——家庭醫生制度在國家層面建立。
想“預約就醫”省時間,家庭醫生制是基礎
講述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 朱同玉
由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看病難”,困擾著很多患者,短期內又難以扭轉。而在歐美國家,由于實行預約就診制,患者除非急診,否則預約之后才能來醫院找醫生。在預約時段內,醫生“如約守候”,為你提供專屬服務。
此舉一可保證患者的時間不被無謂的等待“耗掉”,二能讓醫生提前對你的病例“做功課”,保證治療效果,被一些人視作我國醫改可供借鑒的方向。
但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朱同玉副院長看來,歐美國家能夠實行預約就醫制的前提,是完善的家庭醫生制,“而當前,我國缺乏這個配套制度的支撐。”
他舉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歐美國家,患者在非急診病癥下,一般會先打電話給家庭醫生的診所或醫院,直接預約家庭醫生。過了這道“濾網”之后,需要預約專科醫生的患者數,已大為下降。
“家庭醫生是全科醫生,常見病、多發病甚至婦產科和小兒科,都屬于他們的服務范圍。如果家庭醫生認為有必要,才會建議病人‘轉診’到專科醫院,并出具轉診單。”朱同玉副院長說,“病人取得轉診單之后,一般才能給專科醫院打電話預約就診。”
而在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家庭醫生這道“健康守門人”,朱同玉副院長認為,這樣一來,如歐美醫院般的預約制,只能帶來“更長時間的等待”,老百姓承受不起。
“我去過英國的醫院,他們一個B超就要預約出3個月的時間。英國人一般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很多病癥不用去專科醫院,需要的話,也能承受長時間等待而不出問題。但我們國家的健康保障服務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幾個月的等待,顯然是病人無法承受的。”他說。
此外,預約就醫制還須嚴格守時、守約。朱同玉副院長認為,這在現階段對醫患雙方未必是好事,也未必能做到。
“在歐美,如果病人想改變就診時間,一般要提前24小時打電話變更或取消,否則仍需按標準支付醫生費用。”他說,“在國內好醫生資源緊張的背景下,病人如果沒如約前來,浪費的不僅是他的錢,更是醫生給別人看病的機會。”他記得就有醫生質疑說:“病人約了不來,我等還是不等?我一天本來能看50個病人,結果只約了30個,那富余的時間不是白瞎了?’”
朱同玉副院長認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預約制要建立在家庭醫生制之上。“沒有這道‘濾網’,就算實行了,也是僧多粥少,恐怕會伴生變相的‘黃牛號’,甚至不及現在的排隊掛號公平。”
據媒體公開報道,家庭醫生制已在上海等地率先試點,效果不錯。朱同玉副院長提示,要確保這一“健康守門人”制度的持續發展,確保家庭醫生的待遇是關鍵。
“提高家庭醫生待遇,并不是要求政府一味多撥款,而是要建立市場機制。據我了解,英國年均90%的處方藥,是家庭醫生開的,他們的收入非常高。如果我們的醫保制度作一些改革——比如某個社區一年的醫療保險費用是1000萬元,這個錢要靠家庭醫生的服務去爭取,誰經常做家訪、誰能經常為病人提供好的醫療服務,誰的收入自然就高。通過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家庭醫生的收入,就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