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寬容網絡語言的自我嬗變
也有網友指出,不必以“成規”來衡量評判語言文字的創新,因為語文本身植根于現實生活,是鮮活的。鄭智斌教授也認為,語言在網絡輿論環境中會發生變異,語言學上講“語言與社會共變”,社會變了,語言也將隨之變化。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劉小平告訴新華網記者,語言文字處在不斷演進中,其中書面語相對口語而言演進是緩慢的,有節制的。現在的網絡語言文字如同口語一樣,是方生即死的狀態。我們可以使用,但不能隨意把它引入主流語文,如權威報刊、中小學教材等中,同時也不必拿“主流語文”的標準去要求或評價“網絡語言文字”。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汪立榮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成規為標準來評價當今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顯然不妥。我們先得承認:將錯就錯也好,向誤用、俗化妥協也好,有意錯用也好,這些現象都真真切切存在于語言使用中。“語言學研究需要尊重語言事實。”
汪立榮總結網絡語言文字有兩個特點:第一,作者直接與讀者進行交流,不需要像出版圖書那樣有編輯人員審閱;第二,熱點轉換快。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網絡語文難以實現規范化。另一方面,要求網絡名人都具有專業編輯那樣的語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現實的。“網絡語文只能自由發展。其實,自然界哪一個事物不是在自由發展中自我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