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辟謠
這不是“素顏地球”,是重力分布圖
昨天,記者將網上熱傳的“丑陋的地球”告知了江蘇省地震局的馮主任,他認為這不是地球的形體照而是一張重力分布圖。據了解,這張照片是由歐空局(ESA)發射升空的一種重力衛星根據探測的數據由計算機生成的地球圖片,圖中外形凹凸不平酷似土豆的多彩地球圖片顯示的是全球不同地區的重力分布差異。黃色和紅色表明較強的引力作用,而藍色則表明引力作用較小。據了解,這種全球重力分布圖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內部質量的分布情況,對研究火山和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科學家將大有用處。隨后,也有網友稱,在翻譯了“NASA中文”轉發的文章原文后發現,并沒有說這是地球的素顏照,而是一張夸大比例的地球外觀圖,不同的顏色反映的是各區域的不同重力分布。隨后,“NASA中文”又重新轉發了這條微博,說這個“土豆地球”其實是一張地球重力分布圖。但流言早已在網上傳播開來。
A 地球究竟什么造型?咬了一口的梨
馮主任告訴記者,從測量數據看地球南極略大,北極略小,整體呈梨形,而且是被人咬了一口的梨。早在17世紀末,牛頓研究了地球自轉對地球形態的影響,從理論上推測地球不是一個很圓的球形,而是一個赤道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0多公里。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董平教授告訴記者,被“咬”的那一口在南極,測量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出24至30米,在南極中心區域有一塊凹了下去,像是被人咬了一口。
地球儀為何那么圓呢?“地球赤道半徑6378千米,兩極半徑6357千米。20千米的差距在我們看來是很大,但和數千千米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董平說,如果再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差別就更難表現出來。而馮主任告訴記者,太陽系估計只有木星的一個衛星是比較標準的球體(因其表面全部覆蓋了冰層),其他行星都不是正圓。但在太陽系中,只要是一個行星大到一定程度,都可以在自身的引力下,慢慢地變成近似圓形。
只有那些小行星,由于其直徑非常小,不足以在自身的引力下成為圓形,就奇形怪狀了。比如前幾天嫦娥二號探測的“戰神”小行星,就長成長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