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許雪毅)寒冬里,這些帶著網上昵稱的名字讓我們感到溫暖:“航空報國英模”羅陽,“私車公用大叔”艾尼瓦爾·芒素,“最美女教師”張麗莉,“47元善行父子”馬江、馬潤林,“戒指換教學樓”楊艾菁,“誠信中學生”徐礪寒,“暴雨救人”農民工群體,“中國版霍金”王甦菁,“山神”劉真茂,“瘋狂孝子”樊蒙。
他們的名字被億萬網民“頂起”。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發現,總有美好,來自身邊。無論是堅韌、樂觀、善良,還是夢想、希望、溫暖,它們不會隨時間改變。
他們的故事被千萬次流傳。仔細聆聽,我們發現,故事里有我們的渴望。紛繁復雜的社會,他們照亮了我們內心簡單又永恒的追求: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希望這個世界更值得我們奮斗,希望彼此的愛匯成一片溫暖的天地。
元化時代的真善美力量
如果不是在航母成功完成艦載機起降的重大時刻突然離世,羅陽大概不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低調、務實、兢兢業業,作為殲-15飛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的羅陽堅守著航空人固有的特質,長年默默奮斗在無人聚焦的角落。
信息爆炸時代,各種秀,轉眼即忘。但總有羅陽這樣的人,堅守自己的崗位,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腳踏實地。當眾多一線員工掩面而泣、千千萬萬網民自發悼念羅陽,記者感慨: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在這價值觀多元的時代,還能有這樣強大而統一的精神力量!
這種精神力量可能是一種人性的善良與高貴。當“80后”佳木斯中學語文教師張麗莉面對四車連撞后沖來的大客車,推開學生,自己卻失去雙腿。有人說她笨,沒有正式編制的教師何必為學生如此拼命。
但張麗莉告訴我們:愛的本能沒有這么多計較。生死瞬間的壯舉來自于長久的積累。早在2009年,當一輛自行車失控沖來時,張麗莉就死死地護住了學生。
這種精神力量可能是一種堅韌,更可能是一種啟迪。“中國版霍金”王甦菁先天腦癱,自強不息攻讀博士后,成果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別人覺得他一路走來“苦不堪言”,他卻說喜歡學術,樂在其中;別人同情他是殘疾人,他卻說如果飛鳥看到沒有翅膀的人類,也會認為這是殘疾的吧?
這就是我們的草根英雄,平凡中有不平凡的力量,他們常常在不經意間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窗,教我們人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和持守,提醒我們記住什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