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火
從一天賣10雙到一上午賣300雙
今年48歲的吳菊芬因為年紀不大,與在太升路橋頭的眾多老年人鞋墊攤相比,生意并不好。昨日下午,王婆婆坐到她的攤子上,拿起針線,不一會兒,吳菊芬的攤點前就圍滿了人。
背靠橋頭柱坐在小凳上,王婆婆的身形顯得有些佝僂,她的針線活卻一點也不含糊。右手中指套上頂針,穿針走線的時候眼睛貼得有些近,鞋墊上的針腳細密,極有規律。這種由王婆婆親手縫制的鞋墊賣10元賺8元,另一種是從荷花池進的鞋墊,“有些一雙賺5角有些賺一元。”
“王婆婆你看得到不。”“看得到,我給你表演穿針嘛。”有路過的人和王婆婆搭話,她的回答也極其迅速清晰,引得人群一陣發笑。吳菊芬說,“好多80后90后來買鞋墊,拿幾雙丟100元就走了,也不要找零。”以往王婆婆一天賣10多雙鞋墊,現在一個上午就賣出300多雙。還有一些網友看到微博后,給王婆婆送來圍巾、帽子、暖寶寶等御寒物品。
出名的困擾
好多人送錢送東西我承不了這個情
出名也給王婆婆帶來不少困惑,家里差點被媒體踏破門檻,兒女干脆閉門謝客。“我不靠賣鞋墊生存,兒女對我也多孝順的,我不愿意兒女為我挨罵。”頓了一頓,王婆婆繼續說,“好多人給我送錢送東西,我心里不舒服,承不了這個情,我有錢用。”
昨日下午,駟馬橋街道工人村社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王清秀每月的退休金是1754元,還有每個月100元的長壽補貼,現在與小兒子、兒媳住在一起。賣鞋墊是老人的工作也是她的全部娛樂,有鞋墊做老人才感到不寂寞。老人兒女孝順,家庭和諧。
老人的拐杖是兒子送給她的。而她自己更喜歡每天上班時裝東西的小推車,“推車把我拉到不得打偏偏,棍子還要打偏偏。”說著,王婆婆笑起來,用手摸了摸紫色的夾襖,夾襖上破損的地方均補有細密的針腳。
微博網友評論
@聽琴68:微笑掛在臉上 不為幽怨感傷 老人心態平和 祝百歲健康。
@涵筱張:大一的時候,在太升橋旁碰見老太太,那個時候比現在要胖些,她背后就是成都的母親河,突然有種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感覺。
@馬瑪弟:當初我每次路過,看到鞋墊婆婆,都買了好幾次鞋墊。現在呢?人家原本活得好好的,這下生意也做不成了。真想幫忙,還不如默默地多去買幾次鞋墊。
@陳漾懿:這些婆婆們年齡那么大了,不想給兒女增加負擔,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悲慘。我們快收拾起同情心,換種情愫,敬重他們的自立精神。(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成都商報記者 吳晗 攝影記者 段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