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運營商合約機份額已占全部手機銷售的20%左右,運營商合約辦理量約占全部手機銷量的三成。不少消費者近期向本報投訴:這些合約機看上去很誘人,其實存在諸多霸王條款。而用戶忍受合約機諸多霸王條款后真的省錢了嗎?答案是,對于每月消費量不大的用戶來說,“基本上沒怎么省錢”。
幫你算筆賬:合約機省錢?羊毛出在羊身上
既然用戶要忍受合約機有那么多限制條件,到底合約機幫消費者省了多少錢?對于每月消費量不大的用戶來說,答案是“基本上沒怎么省錢”。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正好印證了合約機的銷售策略。
以常見的iphone5的96元24個月合約為例,套餐總價為5899元,其中包含購機款3999元,話費1900元,分月返還只有部分話費:79元,這樣兩年內你最低還需繳話費24×17=408元,那么兩年內你至少花費5899+408=6307元。我們再算算自己買裸機選套餐后的價格:購買蘋果官方裸機需支出5288元,再加上話費24×96=2304元,兩年內最低支出5288+2304=7592元。對比出來了:7592-6307=1285元,省下的這一千多元的代價就是你兩年之內不能機卡分離。事實上,如果你在電腦城購買港版裸機,價格只有4488元,這樣算下來,你兩年只省了485元。
以此類推:66元合約兩年省了973元(如果買港版裸機,只省下173元);156元合約兩年省了1981元(如果買港版裸機,只省下1181元)。最后算下來,每個月能消費386元話費才算兩年省下一部iphone5手機錢:5288元。從以上分析可看出,消費者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消費。
合約機系列報道之 1
時下,各大運營商推出的iphone、三星等品牌的合約手機吸引了大量個人消費者甚至企業集團購買,但不少消費者近期向本報投訴:合約機存在諸多霸王條款。雖然合約機總體會省下數百元、上千元支出,但消費者承受的代價是1~3年內不能機卡分離、不能提前終止合約、內置大量垃圾應用、合約到期得不到提醒甚至合約機維修困難等諸多麻煩。有律師指出,運營商用合約機來綁定用戶和綁定消費無可厚非,但人為設置單方面的霸王條款,強制用戶消費,侵犯了合約用戶的選擇權和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