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PM2.5有賴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減排工程應盡早落實
記者:最近,大氣污染問題尤其是PM2.5污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我們有沒有系統的防治思路?PM2.5防治難度在哪里?
吳曉青:大家關注污染,我們非常理解。
研究表明,PM2.5來源十分復雜,既有燃煤、機動車、揚塵直接排放的細顆粒物,也有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轉化生成的二次細顆粒。可以說,PM2.5污染是我國當前環境形勢呈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特征的最具代表性的問題。
解決PM2.5污染問題,必須徹底轉變傳統的大氣污染治理思路,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源綜合管理,開展區域聯防聯控,概括起來就是“協同、綜合、聯動”。
為此,《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八大減排工程,共計1.3萬個減排項目,將大力削減各項污染物的排放量。我也在此呼吁各地,盡早安排資金,將減排工程項目落到實處。
但是,治理大氣污染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發展方式粗放。2011年,我國GDP占全球的10.48%,然而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而這些“兩高一資”行業又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不盡合理的產業布局,產生了大量的大氣污染排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任重而道遠。
能源結構不合理。燃煤排放仍是造成大氣污染的最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70%左右,清潔能源比重偏低。2011年,我國煤炭消耗量超35億噸,產生的大量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機動車污染日益突出。2012年,1億輛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4左右。機動車污染排放,不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低空排放的細顆粒物還多為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