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存折
“算是跟錢打了一輩子交道。”郭振興坦言,每天面對銀行里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自己卻從沒動過買基金、股票的心思。
2003年以前,郭振興只有兩張存折和一些國債券,“只有這些是最保險的。”之所以準備兩張存折,是因為“一張活期,方便取用;一張死期,不到最關鍵的時候,堅決不能動”。而老郭大部分的工資都在這張死期存折里。
每個月看著這張死期存折的數字往上漲,似乎是老郭最滿足的時候。他不抽煙、不打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每天帶著小狗“笨笨”出去溜一圈。
老郭的“關鍵時刻”在這日復一日的平靜生活中來臨了。2006年,妻子老張看中了房山區政府附近的一套樓房。“用存折換房子”,老郭心里不愿意。
“當時我單位差不多所有同事都在鎮政府附近買了樓,唯獨我們家還住在河北省邊上。”老張這次沒再聽郭葛朗臺的,她本能地意識到,如果再不出手,將來這房可能就買不起了。經過“激烈的家庭斗爭”,老郭最終交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
看著自己辛苦攢下的錢只剩下小數點后兩位,老郭的情緒低落了整整一年。一年后,房價開始飆升,老郭的心情也跟著“飆升了”。“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把錢放在銀行吃利息,不如把錢變成房子來得‘利息’高。”
自此,老郭的人生有了新的“追求”:買房。老郭追求的方式很簡單,把工資存進死期存折,攢到一定程度,就用來買房。
借錢買房
在奉行節儉的日子里,老郭逐漸成為同事和朋友羨慕的對象。如今,算上城里給兒子買的那套房,老郭已經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看著原來大吃大喝活得甚是瀟灑的同學如今為兒子結婚買房發愁,老郭就總要對兒子、兒媳講講自己的生存之道。
可即便如此,老郭也沒敢奢求在北京城三環以內買房子,“不敢想,我再從牙縫里省錢,也不可能省出200萬塊錢來。”
在老郭那一代人眼里,借錢買房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村里和老爺子分家那一天起,我就沒管人張口要過一分錢。我這代人都有這個思想,即便買房,也最好不拉饑荒,而且還要剩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即便在銀行工作的他幫很多人辦理過貸款業務,但“借錢”這兩個字也從未出現在老郭的人生字典中。
2012年末,老郭的這一守財“規矩”再一次被打破。“兒子在四環邊上看中了一套二手房,總價180萬,這回我是真沒錢了。本想著給兒子操辦完婚事,我們老兩口拿著50萬存款游山玩水,可看著辛苦攢錢的兒子和飛漲的房價,我覺得不能再等了,貸款就貸款吧。”
于是,老郭再次清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50萬,又變成了小數點的后兩位。”在經歷了最初的失落之后,拿到房屋鑰匙的一剎那,老郭終于釋然了,“和當年買第一套房子的感覺一樣。”
如今,再也沒有后顧之憂的郭振興開始了新一輪攢錢計劃,“最終目標(給兒子買婚房)完成了,動力小了不少,但還是得攢點錢,萬一生病怎么辦,總不能給兒女增加負擔。”
然而,深謀遠慮的郭振興還是“小小揮霍”了一筆,“我前天給老婆買了一件衣服。”正說著,一直在旁邊忙東忙西的老張把話接了過來,“嗯,15塊錢呢。”
“不在貴賤,質量好就行唄。”郭振興趕緊反駁道。 (民生周刊記者 張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