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類閱讀傳統,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感慨道:“古今中外,凡是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的國家和民族,往往有崇尚讀書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
一直在研究閱讀史的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作了這樣的闡述:“在一些西方國家,仍然保持著很好的閱讀傳統。比如,基督教強調讀書,早期教徒讀書主要是指讀《圣經》,閱讀是教徒跟上帝溝通的一種手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很好的閱讀傳統。他們的閱讀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規定。中國人讀書與宗教信仰關系不大,但強調讀書為學的首要意義是修身弘道,以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因此,無論是宗教的規定,還是倫理的需求,讀書對中西文化而言,都很重要。中國閱讀傳統還強調:讀書須求廣博,為學須求通達;讀書為學須‘思’、‘習’、‘行’相結合,正如《中庸》中所概括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首先是‘學而優則仕’;其次是勤學苦讀;第三是對文本的尊重。中國閱讀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以成長的名義與書籍為伴
我們今天倡導的閱讀,已經有了全新的意義。
它是全民的,惠及每一個國民。它是現代的,發生在資訊爆炸、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誘惑叢生的網絡時代。
它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數十年中,我國國民的閱讀價值觀不斷地被顛覆,如今在民族的精神家園中,仍可見“讀書無用”的斷壁殘垣;物質利益的追求,擠迫著人們日漸狹窄的精神生活空間;升學指揮棒的揮舞,劃走了孩子們享受課外閱讀的時光……
王余光認為:“在全民閱讀的今天,我們需要認真審視幾千年來形成的閱讀傳統,吸取精華,構建今日的閱讀價值觀。同時,數字閱讀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著我們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同時也影響到教育方式與知識獲取的途徑。因此,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上述挑戰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
詩人、詩評家謝冕說:“讀書是最大的幸福。”我們該怎樣使大眾分享這幸福呢?
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要克服各種形式主義的讀書號召、讀書炒作。
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中國出版界任重而道遠。
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中國教育的擔當同樣不可推卸。
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全社會都不是局外人。
讓我們期待,中國因書香更美麗。
(光明日報 莊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