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短缺:
現有水資源僅能承載六成人口
水資源極度短缺被視為京城最大的“短板”。
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屬于嚴重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遠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標準。按照國際公認標準,人均水資源低于3000 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2011年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6.81億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萬人,加上流動人口約240萬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19立方米,遠低于國際上重度缺水的標準。
藍皮書分析顯示,北京市的水資源人均需求量約為345 立方米,天津市的水資源人均需求量約為279 立方米。以此推算,北京市當地水資源只能承載667萬人,相當于現有人口規模的40%;現實供水量的水資源承載力約1000萬人左右,相當于現有人口規模的60%。天津市的當地水資源只能承載431萬人,相當于現有人口規模的38%;現實供水量的水資源承載力約839萬人,相當于現有人口規模的74%。
實際上,北京和天津的現實供水量均高于當地水資源量。以北京為例,本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3億立方米,近年來用水總量在35億立方米左右,用水缺口約12億立方米,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從周邊省份的調水來彌補。專家提醒,生活用水已占用水總量的44%。如果人口持續膨脹,南水北調的水量將會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所吞噬。
北京有限的水資源支撐了2000多萬人口,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外部水足跡”,即在外地生產產品消耗了外地的水資源后再調入本地,以滿足本地需求。
大氣污染:連發大霧橙色預警
今年初我國大范圍持續遭遇嚴重的霧霾天,其中京津冀地區情況最為嚴重,北京、石家莊、保定、邯鄲、天津、滄州、廊坊、唐山等城市都發布了大霧橙色預警。霧霾天氣增多是空氣質量惡化、危害加重的突出體現。
藍皮書援引市環保監測中心的空氣質量信息,從1月10日至14日夜間,本市污染等級普遍達到最高的“嚴重污染”。在全市35個環境監測站中,12個城區站全部都是六級嚴重污染,11個郊區站有8個是六級嚴重污染,2個站是五級重度污染,即使北部和西北部的昌平、定陵及京西北八達嶺也是五級重度污染。導致霧霾天氣持續、空氣質量下降,既有氣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