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調查過程破費周折,在兩周時間里,記者周旋于小販、大小批發商之間,經歷了一場“追肉記”。
從經銷商處,我們了解到,牛肉制假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假牛肉是用怎樣的原料和工藝制作出來的?記者在探求真相的過程中,三種制假方式也逐漸浮出水面:一、所謂的“五香肉”。先拿豬肉用大機器滾過,肉質打散后摻加淀粉及添加劑,制成“五香肉”,與真牛肉略有色差。二、便宜的“牛腱子肉”。其實是采用了外觀差不多的豬腱子肉,商販還說,加點調味料,鹵制時要注意味道好一點,顏色深一點。三、粉色半熟牛肉。業內人士爆料是老母豬肉添加了亞硝酸鈉和色素,因為老母豬肉肉質粗、味臊,按一般烹飪方法,炒不熟、煮不爛,吃起來有股腥臊味,需要加“料”來去除臊味。
昨天下午,記者跟隨杭州市工商局蕭山分局的執法人員來到記者取樣的興議農貿市場突擊檢查。
在記者取樣的“新四川麻辣味”鹵味店。面對執法人員的檢查,老板娘一口咬定賣的是牛肉,表示這些肉進來的貨就是熟的,自己沒有加工過。問及進貨來源,她的回答是,來自蕭山另一家大的農貿市場。至于具體的進貨攤位,她說記不清了,這些說法與記者暗訪時大相徑庭。
現場,老板娘拿不出任何進貨的賬本和發票。由于肉眼看不出真假,工商執法人員隨機抽樣了一塊熟牛肉,一分為二,一份去做檢測,一份存樣。最新的檢測結果,我們也將繼續跟進。
記者手記
銀子雪白 良心墨黑
近段時間,歐洲“馬肉丑聞”愈演愈烈,更有冰島曝出一款標為牛肉餅的食品經化驗發現里面不含任何肉類。以為有了新的談資,不想,我們身邊也正受到假牛肉的侵襲。更有經銷商直截了當地說:單價在20元左右的所謂牛肉基本上都是假冒的,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在我們的追根溯源中,不斷揭開的真相,讓大家再次深深地為我們的餐桌表示憂心。商家為了謀取暴利,在利益的驅動下,將進價20元一斤的假牛肉,直接標上40多元,堂而皇之地吆喝成牛肉,無視這樣的產品是否會對消費者造成傷害。甚至公開稱:買了這樣的五香肉一旦出了問題,是查不到責任人的。記者老家有句俗語:銀子雪白,良心墨黑。拿這句話來給這些不法攤販畫像再合適不過。
同時,我們也看到,假牛肉早已有之,甚至成為行業公開秘密的情況下,我們的監管卻顯出空白。
據了解,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分段管理,現有的“九龍治水”監管模式往往充當“馬后炮”的角色。以生鮮牛肉為例,從養殖到餐桌,至少經歷5個部門,但是出了問題,反而投訴無門,監管出現了真空地帶。(本報首席記者羅凰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