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推進生產要素價改 關鍵在摁住貨幣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 范為 博士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產品的價格水平一直處于扭曲狀態,為了保障國計民生的穩定,石油、天然氣、水、電力等必需品的資源價格長期居于偏低水平,從而形成一種多消費、多受益的現象,其本質是富人消費更多,而窮人補貼富人消費。
價格,如同市場經濟的血液,在經濟運行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如同人體的血液流通不暢一般,長期可能會導致“經濟體淤血”。
價格水平的相對較低也帶來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不利于我國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趨勢。同時,相關資源領域形成的壟斷局面還帶來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大量的資源集中在極少數的國有壟斷企業中,形成了“國有獨大”的局面,因此資源價格改革的目標不僅僅是簡單地與國際接軌,更應該打破資源領域的壟斷格局,實現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公平競爭。
金融危機后,國務院提出我國將適時推進石油、天然氣、水、熱力等資源性商品價格的改革,資源性商品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趨向越來越明顯。201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要把“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積極推進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輸配電價改革,推進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和大用戶直接交易試點,完善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形成機制,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擇機實施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近期,發改委新推出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應該說是拉開了資源“價格要素市場化”的序幕,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成品油調價周期由之前的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預計未來天然氣、電力市場以及資源稅改革等也將適時推出。
那么,為何在此時推出“價格要素市場化”改革?改革會對我國物價形勢產生多大的影響?
進入2012年以來,我國的通脹水平相對比較溫和,2012年全年的CPI低于3%;與此同時,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也相對比較低迷,這為實施醞釀多年的“價格要素市場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皟蓵币院?,新的一屆政府逐步成型,“價格要素市場化”改革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重要工作,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全國“兩會”結束后不到10天時間就推出,也反映出新一屆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
此次石油、天然氣、水、電力等資源性商品的價格改革預計會對CPI構成中的第八項——居住類子項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居住類在CPI構成中的占比僅次于排名第一的食品類,達到了18%左右,我們雖不知道各種資源要素價格都會上調多大比例,但毫無疑問會對CPI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
資源性商品的價改,無疑會推高通貨膨脹,增加居民生活壓力。不過,從“于民有利”的角度思考,長期來看,這個結論不一定成立。因為價格改革一方面有利于理順市場經濟的價格形成機制,杜絕過去如“市場煤-計劃電”的價格扭曲現象;另一方面雖會推高CPI,但這恰好倒逼央行真正實行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因為我們如果一直實行資源性商品的價格補貼,會使得貨幣政策更多的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所脅迫,為了避免投資形成“爛尾”、避免銀行形成壞賬,央行貨幣政策的審慎很難有效執行。這樣貨幣的超發最終還是會形成通脹的堰塞湖,侵蝕居民的實際購買力。
因此,抓住機遇盡快推進價格要素市場化改革,理順市場經濟要素價格,不見得就是壞事。只要價改的同時,能夠倒逼貨幣政策的審慎,它就不會大幅助推通脹。(記者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