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計
避開高壓 捂盤惜售
走為上計,多指遇到形勢不利的情況就選擇避開,從而保存實力。
與“迎難而上”的做法相比,面對嚴苛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更多的房地產項目選擇避開政策,即“能躲則躲、能不賣就不賣”。
小王和女朋友最近在北京大興區和房山區看了多個房地產項目,他們計劃購買一套新房作為婚房。但除少數項目外,很多計劃在本月開盤的項目都未能如期開盤。對于具體的開盤時間和價格,銷售人員均不能給出確切答復。
“不僅如此,這些項目特牛,看房的人不多,但我們去了還是沒人接待。好不容易問到一個銷售員,還給報了一個很高的價格,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小王說,他們好像根本不著急賣房。
北京大興區的某項目,原計劃于今年3月開盤。為此,項目從去年底就開始蓄客。如今,供應規模僅有600套左右的項目,已經排到4000多號。購房者多次收到“延期開盤”的通知,但具體的開盤日期仍遲遲不能確定。
問題出現在預售環節。“一萬八是我們的成本價,不可能低于這個價格來賣。”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北京住建委給項目批的價格上限,恰恰定在了這個水平。
事實上,即便按照18000元/平方米的“保底價”來銷售,仍比前期項目均價高出4000元/平方米左右,顯然有悖于“后期項目報價不得明顯高于項目前期成交價格”的調控規定。但與周邊的二手房相比,這樣的價格水平并不算高。
該企業內部人士透露,若在價格問題上僵持不下,不排除將項目開盤時間推遲到下半年的可能。為此,公司還計劃向董事會擬定一份報告,說明情況。
在北京市場,這種不急于賣房的開發商大量存在。在近期的北京市春季房展會上,不僅本地參展項目的比例創新低,且多數參展的本地項目沒有明確報價。
去年同期頻頻降價出貨的房地產項目,為何如今不著急賣房?業內人士表示,與去年的資金鏈告急的狀態不同,如今的多數房地產企業已不缺錢,“以價換量”的動力不足。
多數業內人士指出,“走為上”是房企應對調控政策最常用、也最消極的手段,也是造成市場短期供應大幅縮減的主因。“我們也沒有辦法。”某開發商表示,如今房企的土地、融資、人力等成本不斷攀高,為保證利潤,只能抬高報價。
業內人士認為,若限價政策繼續存在,房屋供應就必然受到影響,長此以往,甚至會影響到整體供應形勢和房價預期。不少開發商和專家認為,限價手段的行政色彩過于濃厚,會明顯挫傷供應方的積極性,建議政府部門應將定價權還給市場,通過增加供應等手段來平抑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