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的人認為在網上暴露隱私信息會增加安全隱患
調查中,76.3%的受訪者認為,在網上暴露地理位置等隱私信息會增加安全隱患。
具體來說,安全隱患包括:“暴露個人位置和狀態,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64.9%),“會引來不必要的關注和騷擾”(62.8%),“容易造成經濟損失”(49.2%),“隨意發布親友和小孩的照片,可能引來犯罪分子”(48.8%),“會造成人身安全威脅”(41.8%)等。
李智偉說,現在自己的安全意識提高很多。比如,為了防止騷擾和泄密,會專門申請一個郵箱用來注冊賬號;從不輕易授權任何網站綁定QQ號、微博賬號、淘寶賬號、手機號碼等,因為這些賬號都包含了很多重要個人信息,一旦泄露會產生很多麻煩,甚至造成經濟損失。
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一方面,我們要提醒大家謹慎發布信息;另一方面,詐騙、綁架等違法犯罪行為是獨立的行為,不能因為個案就認為其與社交工具的使用有必然聯系。
“有人覺得網上都是‘匿名’的,可以瞞天過海,事實上不是這樣。首先,現在網絡安全技術很發達,只要上網就會留下‘蹤跡’,只要‘順藤摸瓜’,揪出犯罪分子是很容易的。其次,對網上犯罪的懲處與普通犯罪相比,并無大的差異,皆有法可依。因信息泄露而使個人遭到侵擾的事件之所以時有發生,并非法律管不了,而是維權成本太高。因為信息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侵權成本很低,難以追究。所以,要保證個人隱私安全,自覺自律是首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劉德良說。
61.9%的人建議不要在網上過多暴露生活細節
調查中,76.8%的受訪者表示重視上網時的個人隱私保護,其中36.9%的人“非常重視”。
為了避免“泄密”,61.9%的人建議“不要過多暴露生活細節”,56.6%的人認為要“避免發布個人信息、所在地點和照片”,55.1%的人建議“避免過多公開電話、郵箱等個人信息”,45.7%的人認為最好“只與值得信賴的人成為好友或‘互粉’”。
魏建勇說,社會化媒體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習慣。虛擬世界也要盡快建立起更完善的秩序。
天津市民孫婉佳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互聯網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終有一日互聯網將成為人們的第二居所,到那個時候,就會有更健全的防護體系和更完善的法律法規,做人們的安全保障。但現階段,網絡安全環境仍在建設中,這就需要每個人自覺具備安全意識,保護個人隱私。
“使用社交網絡時,既要尊重他人隱私,又要保護自己的隱私。因為網上傳播行為都發生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人際網絡中。這種傳播行為滲透力極強,往往不可控。”蘇俊斌說,現在很多用戶的社交媒介素養不夠,對于一些新興的社交網絡服務潛在的傳播效果并不清楚,根本無法正確評估其后續效果。
他表示,在呼吁社會各界增強媒介素養的同時,也建議社交平臺的提供商,增加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例如,修改移動端口默認發送地理位置信息的設定等。而對普通用戶,也要增加安全提示。社交工具雖然是以實現商業利益為目的的互聯網產品,但也不能把犧牲用戶安全作為代價,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