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和美國颶風災害指揮部門的高層進行交流,他們對中國應對自然災害動員能力表示贊賞。”范維澄說,一旦有了事,我們基本能做到有力應對;但平時不出事的時候,也要未雨綢繆。
一是市、縣兩級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還需要加快完善,儲備中心建設還需要大力加強,儲備物資品種還需要不斷豐富。鄭功成表示,由于災區物資嚴重短缺,當地的安置類、裝置類、裝備類、生活資料等大量物資需要長途調運,再加上社會車輛大量涌入災區,救災“生命線”受到堵塞,救災物資堵在途中。
二是基層救援組織還沒覆蓋到各村,基層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仍顯不足。滕五曉建議,震后人員培養和物資儲備應該更加面向基層,力量下沉,關口前移,由“外界輸血”模式轉為“自我造血”模式。
范維澄表示,國家救災相關部門應當盡快聯合起來,平時加強對災害的情景推演,如模擬我國某些大型城市遭受大型地震,建筑物和生命系統受到損害,政府職能受到削弱,信息上傳下達受到影響,并據此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絕不能“臨時抱佛腳,亂成一鍋粥”;或者“大災當前一窩蜂,大災過后各干各”。
“科學救援要取代行政救援,有效救援要取代無序救援。”范維澄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