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管理如何更好?
政府定位應明確,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古城改造應留住原住民,避免過度商業化
對于如何繼續提升古城保護質量,麗江古城居民熊先生認為,古城的商業氣息越來越重,古老傳統的東西容易慢慢變淡,原住民也因此大量遷出。政府應當想辦法鼓勵原住民回歸古城,留住人,才能留住古城的魂。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福泉認為,古城應通過更多渠道公布古城維護費的收支明細,這其實也是很好的宣傳。同時,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留住原住民、維系古城的民俗、建立活態的社區博物館、扶持民間文化發展等。此外,在考核古城鎮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干部時,應該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不能只沖著GDP。
正略咨詢顧問韓劍民認為:“政府引入商業機制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保證自身定位明確清晰,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否則,其‘監管’和‘獲利’的雙重目的就很難明確說清楚,易引發收費質疑?!?/p>
“如今很多古跡被改造的痕跡很重,很多游客花了錢游玩后,發現沒有達到預期值,便會非常失望?!币晃挥慰捅硎荆召M后古城鎮的某些方面會不會因此而變味,成為一個趨向于現代化的景觀?這也是政府需要關注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麗江市已有規定,原住居民在古城內居住的,每人每月可領取一定的生活補貼。同時,通過采取對住房困難的居民戶優先安排公房及廉價租屋,安排古城下崗失業、社會困難人員到服務性崗位工作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原住居民自覺承擔起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