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未獲有效信息
2012年9月,為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小升初政府信息“申請公開”的現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委托北京理工大學的志愿者向北京市教委、市教育考試院、17個區縣教委、17個區縣招生考試中心的信息公開辦公室及東西海朝四個區34所中小學,共計70個單位,通過快遞寄交申請函和申請表的方式,提出公開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招生信息的正式申請。
申請事項有六個方面:一是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方案以及入學方案中對落實公示制度的規定;二是每所初中的劃片信息;三是每所小學的畢業生人數和每所初中接收小升初學生的人數;四是每所小學電腦派位學生的錄取結果和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五是每所中學實際接收學生的錄取結果,包括學生姓名、生源學校、戶籍所在區縣和入學方式;六是初中具有特長生招生資格的學校名單和所屬的特長項目。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回復率較低。截至2012年11月12日,僅收到北京市教委和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房山、順義、豐臺、密云等9個教委發回的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以及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和房山、通州、延慶等4個招考中心的電話回復。34所中小學均未對小升初信息公開申請做出回應。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來電說明:“小升初信息不在市考試院,而各區縣教委的建制不同,不確定小升初信息是在教委還是在招生考試中心。”
在申請信息公開的過程中,研究人員遇到諸多問題。例如,各區縣、各單位申請公開的辦法不同,要求申請人通過不同的程序并填寫不同的表格提交申請,往返寄送多次材料更是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
研究者對9個區縣教委回復的信息公開告知書進行統計,發現對于“電腦派位結果”和“中學錄取結果”兩項,大部分教委不予回應,部分教委以錄取結果涉及學生隱私,“不屬于公開范圍”,或稱信息正在統計中。
含糊籠統是這些單位回復的統一特征,信息公開的范圍和界限模糊。有的區縣在回復中只有幾行字:“對屬于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本機關已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網站提供,不屬于公開范圍的不予公開。”
知曉每所小學畢業生人數和初中接收學生人數可以幫助公眾有效判斷某個區縣是否存在擇校現象及擇校的程度如何,然而僅有4個單位提供了全區小學畢業生總數和初中接收學生總數兩個數據,這種信息公開,對于公眾有效監督小升初情況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
信息公開監督電話別成擺設
按照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試就近入學,然而學校的劃片信息卻成了個謎。此次調查發現,北京市17個區縣中僅西城區于2012年5月在官方網站公示了“2012年小升初派位劃片表”。東城區、朝陽區教委的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中寫道:“相關信息可向招生部門咨詢”。還有的區縣有不成文的規定:“劃片信息不易提前公布,會在約定的時間內公示兩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員認為,小升初信息公示制度的落實,將每個學生的生源學校、錄取學校、錄取方式,每個學校的劃片信息、錄取人數、錄取范圍等全部展現給公眾和媒體,在有效控制跨區擇校、以權擇校、以錢擇校的同時,保障了憲法賦予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實現。促進劃片信息、錄取結果、經費來源等小升初信息的公開,是保障小升初公平的第一步和最基本條件之一,是緩解小升初擇校熱的必要方式和重要途徑。
幾經網絡、電話、實地和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周折,仍然很難獲得小升初信息,無奈之下,研究人員致電某區教委公開的信息公開監督電話,負責人卻告之,該電話僅針對公共衛生進行監督。
由于政府信息不公開,網絡上的各大小升初論壇、小升初QQ群成為信息的集散地,還有很多家長參加各種機構舉辦的講座期望得到信息。一個很有人氣的教育論壇已有會員200多萬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小升初”課題組認為,信息公開有助于增加政策和工作程序的透明度,杜絕違規現象的發生,市教委及各區縣教委應當落實信息公開工作,設立小升初信息公開的責任機構,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辦公室”,由專人專管該項工作,協調教育主管部門內部各部門間的工作。而中小學教務處直接管理學生招生、畢業工作,可確立為小升初信息公開中的責任機構,校長應該成為第一責任人。(記者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