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蔡明考上阜新礦業學院(現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1982年畢業后被分配至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工作。這張全班合影的畢業照,題頭為“相會于2000年”。秉持這份邀約,18年后,全班聚會,40人的集體,有33人從天南海北齊集母校。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李克實198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被分配至河南南陽內鄉縣,任公社管委會秘書,圖為其畢業前與同班好友在學校大禮堂前留影。克實說,當時大都是黑白照片,這是他和同學們首次拍攝彩照合影,大家看到照片后都很高興。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編者按: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
2013年夏天,699萬的畢業生大軍將集體告別自己的大學時代,他們中,90后再度以絕對主力的陣容集中“上市”。感傷與憧憬、搞怪與自嘲,當一張張畢業照片從大學校園傳出后,也在社會中引發一陣“致青春”的全民回憶。
雖逢“史上最難就業季”,但面對校園與社會的割裂,夢想與現實落差,如今畢業的90后和曾經畢業的80后、70后,都同樣經歷著一個剛出校園的年輕人敲打社會大門的無力與彷徨。初入職場的稚嫩,畢業愛情的考驗,獨立生存的起步,這些“畢業陣痛”正是每一代年輕人必須經歷的成長體驗。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國人畢業群像:50后深情“送戰友” 90后別樣致青春
中新網記者 馬學玲
合歡花開花落,又是一年畢業季。在這個青春散場的季節,因為別離,所以刻骨。從手端國家“鐵飯碗”的50后唱《送戰友》、吃大會餐,到扎堆考研逃避就業的90后搞怪畢業照、舉行校園婚禮,半個世紀以來,國人畢業群像可謂波瀾壯闊,勾勒并見證著一代代中國學子的求學夢。
50后幾無就業生存壓力 畢業唱《送戰友》吃大會餐
“小學四年級開始停課鬧革命,一鬧就是十年。22歲才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知識水平卻相當于小學沒畢業,高考時不知什么是勾股定理,沒聽說海倫公式。因為批林批孔,克己復禮背得爛熟,同時也學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記住了‘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今年57歲的蔡明回憶道。
1978年,蔡明考上阜新礦業學院(現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此前一年,中國恢復中斷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是年,57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1982年,恢復高考后的前兩屆大學生步入社會。其中,蔡明被分配至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工作。
“當時的畢業生,一切命運都在學校和老師手中,沒有自主擇業權利,都是組織分配。又剛經過文革,人才急缺,完全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與蔡明同年進入大學的李克實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被分配至河南南陽內鄉縣,任公社管委會秘書。
“吃皇糧的,生活上沒壓力,回到老家,出門給親戚拜年,奶奶會叮囑,‘你不用給他們下跪拜,你是頭頂明玉的,鞠個躬就可以。’”蔡明回憶道,“其實,就是范進中舉的待遇。”
數十年的時代變遷,不僅體現在就業與生存壓力的迥異上。與90后搞怪畢業照相比,50后的畢業照可謂中規中矩,一張站姿傳統的黑白照是這代人的集體記憶。“相會于2000年”,這是蔡明畢業照上的主題,與入學時集體照上的“騰飛于八十年代”遙相輝映。
“當時基本沒有畢業典禮,只發了學士證書和畢業證。那屆歷史系140多人開聯歡會,我唱了《送戰友》,同學手風琴伴奏。系里的書記和同學在一起吃大會餐。”“整天餓肚子”的李克實對這頓“不要錢的飯”印象深刻,“有米飯,有饃,七八個扣碗炒菜。”
蔡明對畢業典禮幾無印象,但對校園愛情記憶猶新。當時,同學年齡跨度之大實屬罕見,全班十二生肖俱全,最大的入學時31歲,最小的僅15歲。大齡青年要談戀愛是自然的,可校規禁止,因此,一些聽話的同學,畢業后用一首詩慨嘆,“生逢時乖晚成材,限制人口晚戀愛。發奮治學晚結婚,晚得兒孫晚稱尊。晚思國事晚勵志,修身齊家晚中治。晚中算得不晚賬,建業報國都趕趟。”
與蔡明學校“談戀愛需大家掩護”有所不同,李克實所在學校則相對較為開放,但他表示,大家對此都比較慎重,“寢室一共11個人,其中兩個有女朋友,最后畢業都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