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都兒科研究所所長羅毅做客城市服務管理廣播“市民對話一把手”欄目時透露,兒研所9月將采取急診分級就醫,以改變重癥患兒掛急診長時間等候的現狀。同時,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患兒,醫院將加快對門診樓的改造,開設門診手術室“一日病房”。>>急診先判病情分級救治昨天患兒家長范女士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的孩子發燒到40℃以上,但是到了醫院看急診,依然需要排隊等候,等了4個小時。
羅毅表示,兒研所將參照國際慣例,實施急診分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病人到了急診區域后,不是像現在這樣按照到達的先后順序進行救治,而是由醫生對每一個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判斷,然后分級進行先后順序的救治。
“實施急診分級制度會出現所謂的加塞,請各位家長理解。”羅毅說,目前急診室正在做相關的方案,希望在9月份能夠實現,屆時在醫院會有公告。
>>門診整合科室增15%診位
兒研所樓小房子窄,人多的時候更是擁擠不堪。對此羅毅也有些無奈,兒研所處于鬧市區,周邊有日壇、使館區,占地已經無法擴大。十幾年前投入使用的門診樓容量是按照2000至2500例設計,但現在日均門診量已經超過5000例。據了解,兒研所2012年看病人數超過200萬人次,比2011年增加了7.4%,現在還在以每年近10%的比例增加。
羅毅介紹,醫院正在想一切辦法,改善醫院環境。比如從去年開始對門診樓內所有房間和科室進行整合,增加診室診位15%以上。人手方面,醫院從數據上摸清一天各時段的就診規律,動態分配醫護人員的數量,不讓醫生等患者,也不讓患者等醫生。此外,醫院今年將完成對中央空調系統的改造,增加200把候診椅。
>>住院血液科設“一日病房”
進入暑期,兒研所迎來看病高峰。不少就診的患兒都需要手術治療,但醫院狹小的空間使得住院床位非常緊張,床位僅有400張。
對此羅毅表示,今年將對門診樓手術室進行改造。下半年完成門診手術室改造后,現在住院的一些小手術就能夠在門診樓里的手術室做了,患兒就不需要住院了。目前已經在血液科等科室開設了“一日病房”。
這樣住院區的病床就能騰出來,外科會有四分之一病人在門診樓做手術,緩解醫院的病床緊張。